投書:民眾黨把憤怒與侮辱當作唯一的政治燃料?
民眾黨立委林國成多次爆粗口辱罵賴清德總統,引發朝野互批。董孟航攝

|即時

投書:民眾黨把憤怒與侮辱當作唯一的政治燃料?

mirror-daily-logo

2025/07/25 06:00:00

攝影:

董孟航

蕭錫惠/自由評論員
民眾黨立委林國成20日於民進黨中央黨部前,以三字經公然辱罵總統賴清德,場面混亂不堪,甚至有支持者趁勢砸蛋攻擊黨部門面。儘管林事後致歉,但民眾黨的政治風格與行為邏輯,再度成為社會檢視焦點。
這起事件不只是個別立委失言,更像是民眾黨整體話語策略的總體失控。過去柯文哲擅長以「直白、粗俗、反政治正確」的語言吸引特定群眾,如今這種語言風格不只被複製,還被進一步極化、劣化,從「白話」變成「惡罵」,從「質疑」變成「羞辱」。
在野黨的言論自由,不等於踐踏制度的特權。
立法委員監督執政者,本是民主運作的常態。然而,當監督的工具從政策論述變成粗口謾罵,從會議殿堂轉向街頭煽動,問題就不再是語言風格,而是政黨治理能力的崩壞。這樣的行為,不僅貶低國會職權,更破壞政治倫理,傳遞給社會「可以罵贏就好」的危險訊號。
民眾黨的危機,不只在於林國成一人,而在於黨中央對失序行為的回應。迄今,黨主席黃國昌僅對「砸蛋」事件發聲,卻對林國成爆粗只字未提。這種選擇性切割,反映出的是「操作群眾情緒」與「切割政治責任」的雙重邏輯,也讓外界質疑:民眾黨是否已經將「憤怒」當成唯一政治燃料?
辱罵不是批評,侮辱不是監督。
我們當然可以批判總統、質疑政策,但必須用事實與論證,而不是口號與髒話。若一個在野政黨將謾罵視為表態、將羞辱當作集結,那麼它真正失去的,不只是中間選民的信任,更是對民主制度最基本的尊重。
民眾黨可以選擇走哪一條路,但台灣社會也有權決定,要不要接受一個不願自律的政黨,繼續在政治舞台上失控演出。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