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銘/自由撰稿人
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談判,為什麼第一個先達成「協議」的是英國,而不是其他國家?究思其背後,有現實侷限的考量,也有各取所需的策略思考,還有戰略性的象徵意味,同時也可以窺探出對等關稅加徵初現的邏輯與規則脈絡。
縱使美英「協議」主要的內容是「商品類別關稅」而不是「對等關稅」,且呈現的是「框架」式的「備忘錄」意向與初步內容,具體「協議」的細微內容還有待日後填補完善,但英美就對關稅全球率先合意宣布,自有其意義及宣示性。
川普在「協議」細節未完整之前即搶先公布,當有其戰略上考究,至少宣示貿易談判的航程未擱淺,已突破困境有所斬獲。另在公佈時機點的掌握上,美國也有策略性考量,不只向全球各國公佈首份「協議範本」或「協議案例」,除了要各國像英國看齊學習,也為美國與中國在瑞士的雙方談判下馬威,好讓中國對美國作出妥協和讓步,為美國爭取得第二勝或繼續維持談判優勢的契機。
為什麼是英國,而不是一開始設定的日本?這是許多人的疑問。
「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川普新秩序」開啟的故事,美國初始設定的議程是跟日本達成第一份協議。川普釋出對等關稅政策後,日本相當主動與積極,第一個派代表團去華盛頓,在認為為與美國是親密盟友的關係下,應可享有更多豁免的優惠。雙方接連談判兩次,首次川普甚至親自下場,可見川普的重視或策略在意,但談判無具體成果。
在美日的談判過程中,日本首相石破茂的態度越趨強硬,他表示不做出重大讓步,也不著急達成協議,還聲稱堅決不同意對日本汽車加徵關稅。新近日本首席貿易談判代表兼經濟再生擔當相赤澤亮正表示,「美國取消所有加徵關稅是美日協議的條件。」美日談判觸礁,議程往後延宕,美日雙方期待領先全球各國第一個達成協議的希望落空。於是美國只能夠轉向歐洲找回歷史上的親密盟友來突圍,而且還是和日本同樣輝煌過,現在更失落的帝國——英國。
美英的「一拍即合」,主要因為談判難度最低。在英美兩國貿易收支上,美國對英國有順差約118.6億美元,英國是美國為數不多保有貿易順差的國家,英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多於向美國出口的商品,關稅對英國來說影響甚小,英美之間的貿易協議相對來說相對好談。
另外,美英彼此也是親密的盟友,在歷史上的關係遠遠強過美日、美韓、美印與美澳等。與盟友先會談達致共識,有利於後續對世界各國對等關稅的談判議程的推進。
從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來看,這份協議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對英國而言,脫歐之後與面對「川普新秩序」,尋求與全球經濟第一強國——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可能是其重塑全球貿易關係與經濟再成長的機會。
英國與美國的合作,希望在經濟發展上尋求契機,為推動「全球英國」戰略的進程有所突破,更寄望在國際政治上提升自身的國際地位,強化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對美國來說,與英國達成協議,既能鞏固美英傳統上的「特殊關係」,同時作為與其他國家貿易談判的參考案例。
對美國而言,此次「協議」是川普的「美國優先」或「美國再次偉大」政策的延伸。在國內,降低汽車關稅利好底特律等工業州選民,將農產品出口可帶動農業州經濟發展。在國際政治上,與英國加深同盟關係,以分化歐盟等區域集結,並削弱歐盟在全球貿易規則制定的影響力,進而重塑對美國有利的貿易新秩序,強化其全球供應鏈佈局壯大美國。
綜上簡述,經貿及國際政治的內外原因,促成美英迅速率全球之先達成合意。
此外,從觀察美英關稅談判的結果,釋出一些美國貿易談判規則的重要訊息:
一、無差別攻擊加徵關稅基本額度從10 %起跳,且無關是否為敵友,及彼此間是否貿易的順逆差,這一點再度明確被確認。
在「協議範本」中,川普此前宣布對全球貿易夥伴加徵的10%的基準關稅將繼續保留,亦即大多數英國出口的商品仍將被美國加收10%的關稅。而且,英國10%的關稅並不適用及其他國家,美國想藉此告訴全世界10%關稅是基本門檻,這是與美國談判對等關稅「最低消費」的「起點」,沒有更低,只有更高。
尚且,首個與美國達成協議的英國,卻是在貿易中對美處於逆差的窘境,這對所有與美國貿易存在順差的國家是個該特別注意的重要訊號,示意著更高的稅率才能滿足川普的大胃口。
同時也需注意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William Lutnick)談及,「即使是最親密的盟友,美國也保留部分關稅槓桿。」意即,川普的意志很堅定,加徵關稅「無差別攻擊」的對象,不只在於與美國是不是同一陣線的盟友,也不管與美國貿易往來上,美國的收支帳是順差還是逆差。
二、透過國際貿易確保國家安全、經濟安全與戰略同盟的深化。
在「協議」中,別忘了英國將是否接受中國投資的「否決權」交給美國這件事。美國將國內法規國際貿易化輸出到英國,也就是引用「232條款」,亦即貿易談判與國家安全調查掛鈎,要求英國同意美國擁有審查權。
具體上,英國同意讓美國對於中國在英國的投資擁有實質性的審查權,這是將國家安全鑲嵌在經濟安全與貿易上,形成國際作戰連線,作為美英同盟的強化以共同對抗中國壯大的「馬其諾防線」。簡單說,同美國經貿往來必須「選邊站」,甚至讓渡國內主權和經濟戰略自主性給美國,其目的在於圍堵中國,防堵全球經濟第二強的中國挑戰美國的霸權。
三、以「關稅+配額」模式作為「防禦性開放」貿易的策略,建構國際貿易持續侵蝕美國市場的防線。
美國同意英國以10%對等關稅出口10萬輛汽車到美國,超出的配額需以25%的高關稅課徵。由於英國在去年進口美國的汽車總量為10萬餘量,在不讓英國擴大汽車市佔率的情況下,華盛頓祭出「關稅+配額」的模式,作為美國「防禦性開放」的策略。
四、採取「紅線與讓步」併行規則,在框架下有進有退,但是貿易帳收支最終獲利與贏家還是美國。
在「協議」中,英國在製藥供應鏈安全、食品安全標準上設立明確的紅線,以及雙方創建鋼鐵和鋁貿易聯盟強化供應鏈安全、美國審查中國在英國的投資等面向上,設立可被美國接受的明確紅線,談判才能提上議程及達成共識。同時,在倫敦同意擴大美牛等農產品、乙醇、飛機以及取消或調降數位服務稅(DST)的條件下,助攻其他產業取得比當初加徵關稅較低的稅額,如輸美鋼鋁關稅降為零等。
這是一場不見煙硝味的不對稱戰爭,貿易關稅以的戰爭形式再度強勢壓境。全球貿易在解構舊秩序向建立新秩序的路上,「川普新秩序」正在透過對等關稅與商品類別關稅等談判形成中,隨著美英全球首份的合意宣布,台灣也該從第一個案例中掌握脈絡、思路與邏輯,研判對應新秩序的規則與談判籌碼及策略等,讓台灣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得以喘息,活出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