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荒帶來的政治傲慢
日本爆發30年來最嚴重的米荒造成米價危機。取自東方IC

|即時

日本米荒帶來的政治傲慢

2025/05/26 06:20:00

洪耀南/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
民以食為天,而當「天」塌了,政權也就隨之動搖。
2025年春,日本爆發30年來最嚴重的米荒造成米價危機。短短一年間,米價翻倍,原本是每日三餐不可或缺的平民糧食,一夕之間變成資本市場追逐的「白色黃金」。儘管日本人民向來以忍耐著稱,但民怨並未因此缺席,只是積壓沉潛,終在政策遲緩中爆發。政府直到民怨已如火山壓頂,方才姍姍來遲釋出儲備米,彷彿在向社會傳達一種冷漠訊息:「不是我們不做,只是我們不急。」凸顯日本官僚制度困局。
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竟來自一句毫無同理心的失言:「我家米多到可以賣。」
這番「誠實過頭」的言語出自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之口,瞬間將庶民的苦楚轉化為權貴的笑談。他的辭職,表面是政治切割,實則暴露了整個體制傲慢的冰山一角——從儲備米釋出的失靈,到政治人物家中堆積如山的「贈米」,這不是危機處理的失效,而是政權與民心全面脫節的血證,也為七月參議院改選投下不穩定的變數。
這樣的「米災」政治並非日本獨有。放眼過去,泰國前總理英拉亦曾因「大米政策」而步上類似的命運。她執政期間以高於市價的保價方式向農民收購稻米,表面上是照顧農民,實際卻讓國家財政不堪重負,並使鄰國米糧大量流入泰國,擾亂國際米市秩序,甚至迫使中泰「稻米換高鐵」協議喊停。最終,她的政策成為政變的藉口,她本人亦因瀆職遭判需賠償百億泰銖,至今流亡海外。她原欲填飽農民的肚子,卻先掏空了國庫。
「米」,不只是主食,它更是政府與人民之間最後的信任契約。當食物價格失控,食安無保障,國家治理的合法性也隨之崩解。在日本,小泉進次郎接下農水大臣一職,自封「白米部長」,高喊「穩定米價」優先,卻依舊無法止住19週以來的連續漲價。米價沒降,民怨難消,民心照樣流失。
從泰國的英拉到日本的江藤,執政者對「米」的處置方式,恰是其對「民」的態度寫照。若治理只剩下數據調度、權力運算,而無視人民的生活感受與基本需求,那麼一粒米,也足以壓垮千斤的政權。
我們不禁要問:一個連「米」都處理不好、無法回應民生苦楚的政府,還有資格談什麼「國家夢想」嗎?
再看習近平治下的中國,以「糧食安全」為名義,強力復辟計劃經濟時期供銷社體系,企圖透過計畫體制重掌米糧流通。然而,當控制與照顧之間的界線愈加模糊,稍有不慎,也可能滑入英拉式的災難或重演日本式的傲慢。
米,是民心的溫度計。當它成為壓倒體制的最後一根稻草,問題從來不只是「米價太高」,而是「人民太苦」,苦得再也無法等待那些總說「我們會處理」,卻永遠慢一步的政府。
攏是為了米——也是,攏是為了人。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本文原標題為:攏是為了米 一場政策遲緩與政治傲慢的社會崩口)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