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最強十大開運法來了!自制「午時水」招財又改運
端午節最強「午時水」可招財改運。圖/楊登嵙提供

|即時

端午節最強十大開運法來了!自制「午時水」招財又改運

2025/05/28 10:59:00

編輯:

陳儷文

民俗專家楊登嵙表示,農曆5月5日端午節(5/31)是一年中陽氣最旺,至陽至剛的日子,當天的午時更是招好運、去霉運的最佳時刻。當天中午11點至13點在湧泉、瀑布、井裡或家裡水龍頭接存起來的水,稱為「午時水」,又稱「純陽水」,若能在這時間將此水置於陽光下曝曬至少三十分鐘,吸收陽光的正陽能量更好,至陽至剛。

楊登嵙提供端午節的十大開運法如下:

  1. 讓陽光照進屋:建議大家不妨趁端午節這天打掃家裡,中午11點至13點將門窗全部打開,讓陽光能夠照射進屋內,使陽光的陽氣,去除家裡的霉氣、穢氣,可以讓房子轉運,尤其是運勢或健康正處於非常不好的家裡。
  2. 「午時水」淨屋:端午節當天中午11點至13點用碗盛「午時水」,取一綠色(榕樹、艾草…)樹葉沾「午時水」,由房子最內部向外灑淨,透天厝由頂樓灑淨至樓梯,然後由樓梯再灑淨至下一層樓,最後灑淨至門口,如同將髒物由內而外掃出門外,去除家裡的穢氣,提升宅運。
  3. 「午時水」淨身:端午節當天中午11點至13點沾「午時水」,由頭頂、臉、脖子、胸部慢慢往下輕拍,如同拍掉身上的霉氣,趨吉避凶;若到陰氣較重的地方,像是醫院、殯儀館、火葬場等,感覺身體不適,平日亦可用此方法。
  4. 「午時水」泡澡:端午節當天中午11點至13點一碗「午時水」加菖蒲、艾草若干,再加上一碗「陰陽水」(陰水:沒煮過的自來水或礦泉水,陽水:煮沸的熱開水。)用攝氏40度左右的熱水來泡澡,可趨吉避凶,達到轉運。
  5. 吸收陽氣:端午節為陽氣最旺的一天,經常感覺運勢差或時運低迷的人,可以在端午節當天早晨7點到12點之間,去曬曬太陽,順便適度運動,增加自己身上的陽氣、生氣,給自己的運勢增加一些陽剛能量。
  6. 吃粽子旺文昌: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粽子,粽子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旺文昌,金榜題名。
  7. 立雞蛋求好運:在端午節午時(11點至13點之間)嘗試豎雞蛋,若能在正午時將雞蛋豎立起來,表示會有好運一整年。在住家或辦公室的「財位」(大門斜對角角落,藏風聚氣的地方。)立蛋,若不知道財位,就在住家客廳中央或辦公桌的正中間位置立蛋即可;開店舖的老闆,可選在櫃檯中間立蛋,可讓下半年業績愈來愈好。
  8. 招桃花:端午節正午之時噴適量花香的香水在臥室及床上,可以增加異性緣。
  9. 招貴人:端午節正午之時在客廳、神明廳及書房點上檀香,可以增名氣、招貴人。
  10. 發財水:端午節正午之時取硬幣總金額168元或268元加「午時水」及鹽巴少許,煮沸後冷卻,將此「發財水」及硬幣用寶特瓶等容器裝盛,置於住家或辦公室的「財位」(大門斜對角角落,藏風聚氣的地方。)

另外,「午時水」,存放於陰涼之處,很神奇的是至今仍沒長青苔,若一般的水早已變質甚至長青苔。命理老師或法師畫符咒的墨水以硃砂加此「午時水」,趨吉避凶的效用會更好,<strong>「午時水」的招財改運法</strong>如下:

  1. 發財水:端午節正午之時取硬幣總金額168元或268元加「午時水」及鹽巴少許,煮沸後冷卻,將此「發財水」及硬幣用寶特瓶等容器裝盛,置於住家或辦公室的「財位」(大門斜對角角落,藏風聚氣的地方。)
  2. 驅除「瘟神」:「五黃星」又稱「瘟神」,主宰疾厄、意外、血光、官訟,宜靜不可動,動之必有凶禍,不可在此方位動工、裝修,輕則災病,重者損人丁。若遇此方位必須動工、裝修,則要拜「地基主」,以免太歲頭上動土,帶來不幸。若睡床在此方位,則可放置葫蘆、六帝錢、羅盤制化,葫蘆必須要有瓶蓋及瓶口才有效。2025年「瘟神」在房子的九宮格東北方,在「端午節」當天中午11點至13點用碗盛「午時水」,取一綠色(榕樹、艾草…)樹葉沾「午時水」,由房子的東北方「瘟神」往大門口灑淨出去,可驅除陰煞之氣,穩定磁場,抗瘟疫。
  3. 「午時水」淨屋:「端午節」當天中午11點至13點用碗盛「午時水」,取一綠色(榕樹、艾草…)樹葉沾「午時水」,由房子最內部向外灑淨,透天厝由頂樓灑淨至樓梯,然後由樓梯再灑淨至下一層樓,最後灑淨至門口,如同將髒物由內而外掃出門外,去除家裡的穢氣,提升宅運。
  4. 「午時水」淨身:「端午節」當天中午11點至13點沾「午時水」,由頭頂、臉、脖子、胸部慢慢往下輕拍,如同拍掉身上的霉氣,趨吉避凶;若到陰氣較重的地方,像是醫院、殯儀館、火葬場等,感覺身體不適,平日亦可用此方法。
  5. 「午時水」泡澡:「端午節」當天中午11點至13點一碗「午時水」加菖蒲、艾草若干,再加上一碗「陰陽水」(陰水:沒煮過的自來水或礦泉水,陽水:煮沸的熱開水。),用攝氏40度左右的熱水來泡澡,可趨吉避凶,達到轉運。

★《鏡報》提醒您:民俗說法,僅供參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