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即將舉行的「大罷免」行動,引發全台社群高度關注,自1月1日至7月9日止,相關網路聲量已突破213萬筆,成為觀察政治動員與民意風向的重要指標。根據《時局 The Current Situation》網路聲量觀察站統計,聲量中「同意罷免」占比達六成,較「不同意罷免」高出42萬筆。聲量最高的立委為徐巧芯、傅崐萁與王鴻薇,三人合計聲量即飆破500萬筆,顯示這三位立委爭議程度已成為社群討論焦點。
聲量榜首為徐巧芯,累計聲量達2,237,052筆,為觀測榜單中聲量最高。其數次於國會審議過程中發言或舉動引發爭議,如比中指、粗口發言與重大預算刪減案,成為網友關注與批評核心,常被視為國會失序的象徵之一,帶動大量「同意罷免」言論擴散。
緊隨其後的是傅崐萁,以2,071,939筆聲量居次,佔比亦屬高峰。他在國會主導推動擴權法案,對憲政體制的挑戰言論也引起大規模討論。作為政黨黨鞭,傅崐萁在罷免聲量擴張中扮演關鍵角色,成為社群中被頻繁點名的對象之一。
位居第三的是王鴻薇,累計聲量達1,149,059筆。刪減消防裝備預算的提案,以及對社會運動的負面評價,引發「不代表民意」「藐視基層」等關鍵語句在社群中快速擴散。相關聲量與批評討論同步成長,讓王鴻薇成為此次罷免熱潮中批評聲最為集中的人物之一。
其餘進入聲量前十名的對象,依序為羅智強(950,916筆)、葉元之(587,770筆)、李彥秀(473,878筆)、洪孟楷(295,748筆)、賴士葆(275,536筆)、羅廷瑋(214,440筆)與林沛祥(213,983筆)。這些人物雖未突破百萬聲量門檻,仍因言論爭議、投票行為與黨內角色成為社群討論對象,顯示罷免聲量已廣泛延伸至多位藍營立委。
綜合觀察聲量排行與討論內容可見,「大罷免」行動已不僅侷限於個別選區事件,而是轉化為全國性社群監督的集中展現。從百萬聲量的核心人物,到聲量次高梯隊的立委名單,網路社群透過長期累積的輿論回應,逐步建構出對國會作為、政治風格與代表正當性的檢驗框架。隨著投票日逼近,罷免聲量的分布與變化將持續成為民意動向與民主參與程度的重要觀察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