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專欄:中國文藝界聯名給習近平寫信所釋出的政治風向球
每逢中共領導核心感受到權力震蕩或外部質疑時,都會通過一輪輪的宣傳造勢來「穩定軍心」。圖片翻攝自中國人民網

|即時

王丹專欄:中國文藝界聯名給習近平寫信所釋出的政治風向球

mirror-daily-logo

2025/07/16 06:42:00

王丹/流亡海外中國民運人士、〈對話中國〉智庫所長
最近中國一連串的新聞,讓我們再次看到一個熟悉的圖景:文藝界又一次被動員起來為政治站台。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則幾乎在同一時間釋放出來的新聞:其一,是田華、王心剛、潘虹、陳道明等八位「資深電影藝術家」聯名給習近平寫信,表達「對文藝使命的堅定信仰」,習近平也在7月11日親自回信,鼓勵他們繼續「崇德尚藝」,創作「謳歌時代、抒發人民心聲」的作品。其二,是92歲的著名演員游本昌——也就是當年以《濟公》一角紅遍全國的那位老先生——在6月30日正式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還特意在去年提交了一份21頁的手寫入黨申請書,習近平隨後也在媒體上公開對他表達了讚賞。
這兩條消息鋪天蓋地地出現在各大官媒上,新華社、央視、人民網、光明日報幾乎是同步推送,地方文聯、影協組織也迅速響應,組織學習「習近平給老藝術家的回信精神」,學習「游本昌不忘初心、矢志入黨」的精神榜樣。這像不像某些歷史瞬間的重演?沒錯,我們已經很久沒看到如此「整齊劃一」的政治宣傳了。
20250714 92歲的中國著名演員游本昌
92歲的著名演員游本昌。翻攝自中國人民網
這會是偶然嗎?當然不是。
第一點必須指出的是,在中國,文藝界可以自由呼吸的角落。在毛澤東時代,文藝是「政治的工具」,要為階級鬥爭、為政治鬥爭服務。改革開放後雖然一度有所松動,但進入習近平時代後,這種「文藝歸隊」的趨勢重新加強。我們已經看到太多例子:比如,範冰冰被查稅,趙薇作品下架,李雲迪因私生活被處理——這些都是「樹典型、立規矩」的信號。但這一次不一樣。這不是處理「出格」的文藝人士,而是調動「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來做「政治示範」。田華是誰?她是《白毛女》裏的喜兒,是「紅色文藝」的代表人物。游本昌是誰?是幾代人記憶中的「活濟公」,最近又因出演王家衛的《繁花》中的「爺叔」一角重新走紅。在黨的眼裡,他們的公眾形象,是「可信」「可敬」「沒有爭議」的。用這樣的人來「寫信」「入黨」,再讓習近平「親自回信」「親切關懷」,接著讓官媒推波助瀾,最後全黨學習,這一整套流程幾乎就是教科書式的政治造勢。
問題是:為什麽現在要做這些事? 我認為,答案很可能不在文藝界,而在中共黨內。
過去幾個月,關於習近平地位不穩的傳聞一直在坊間流傳,有人說他被「集體領導架空」,有人說李強可能接班,有人放風「路線調整」。雖然沒有確鑿證據,但從北京的政治邏輯來看,這些傳言本身就足以讓領導核心感到壓力。而「造勢」就是最典型的應對方式。
回顧歷史,每逢中共領導核心感受到權力震蕩或外部質疑時,都會通過一輪輪的宣傳造勢來「穩定軍心」。現在,在經濟低迷、外交受挫、黨內不穩的多重壓力下,習近平的團隊選擇再度借力文藝界,用情感牌、懷舊牌、信仰牌來重塑威望。別忘了,這種宣傳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內的。它是對黨內的「忠誠動員」,是一次系統的「信仰歸隊」工程。比起用文件號召,找田華、游本昌這些老面孔「帶頭」,效果更為深遠。他們的行動本身,就成為一種表態信號,誰不跟進,誰就可能顯得「不忠誠」。
再看宣傳語言的選擇,幾乎沒有強調「作品質量」或「藝術創新」,而是反覆提「崇德尚藝」、「紮根人民」、「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主旋律」。這說明核心任務根本不是藝術,而是政治。也正因如此,我們不能把這些新聞看作「文藝界的感人故事」,而應理解為一次政治動作。它的目標,不只是讓文藝工作者更聽話,更是為了在黨內維穩,制造出「全社會都擁護習近平」的氛圍,給那些可能質疑當前路線或想推動變局的人潑一盆冷水。
文藝界再次成為政治的風向標,反映的不僅是中共政治的回歸原教旨主義,更是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大環境下,中共黨內的蠢蠢欲動,以及習近平對於自己的地位和權威的不自信。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