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務次長、國安局副局長、經濟部次長、財政部次長、農業部次長、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今上午赴立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就對美關稅談判進度、因應策略進行報告並備質詢。
民進黨立委羅美玲在質詢時問到,台灣與美國已經過3輪談判,與對方約定好下一次談判時間會在何時?顏慧欣表示,「目前已與美方初步約定下次會再進行實體協商,但因所有各國都在排隊,我們的目標就是在8月1日以前爭取跟美國達成協議」。
至於談判是正向還是有阻礙,這麼晚是好還不好?顏慧欣說,台美談判團隊都肯認談判是有進展的,雖然目前還未收到關稅信函,但關稅信函並不是各國的最終稅率,所以不論台灣有沒有收到,「我們的目標都是在8月1日以前努力跟美國進行最後的談判,爭取符合我國產業和國家利益的關稅。」
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提到,美國對全世界讓利空間越來越縮小,台灣已經過度讓步,也是很多國人的感受,連外媒也認為台對美關稅談判,重要籌碼已用盡,包括追加台積電1000億美元投資、購買更貴的天然氣、國防支出調高GDP3%以上、擴大對美軍購、加大各項採購,讓整體台灣談判趨勢處於極度弱勢,也會讓美國予取予求。
馬文君詢問,在這樣狀況的狀況下,台灣將面臨什麼犧牲或衝擊?顏慧欣說,對美關稅談判的最終目的,就是幫我國出口產業爭取最低關稅,特別希望跟日韓競爭對手,至少要取得不高於他們的關稅,是這次爭取關稅最重要的目標。所謂「Give and Take」(互相讓步)過程,「美國如何給我們,我們怎麼去爭取到最好的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