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鋰火陷阱 不能讓電動車變成移動火葬場
高雄小港電池工廠清晨火警,竄出的濃煙幾公里外可見。圖片取自記者爆料網

|即時

投書:鋰火陷阱 不能讓電動車變成移動火葬場

mirror-daily-logo

2025/07/17 06:08:00

蕭錫惠/自由評論員
高雄小港三元能源科技廠日前火災,火勢延燒超過一天,並釋出氫氟酸等劇毒氣體,引發社區恐慌與環保警報。這不是單一工安意外,而是鋰電池世代的預演警訊——我們正在大量使用的三元鋰電池(NMC/NCA),雖然效能高,卻同時潛藏致命風險。
三元鋰電池一旦受損、過熱或短路,極可能引發「熱失控」,瞬間升溫至千度以上,並釋放毒氣與火球。此次高雄火災源自半成品儲區的初次充電爆炸,不只延燒超過八千平方公尺,還讓消防單位疲於奔命。倘若這種爆炸不是在工廠,而是在地下停車場、捷運車廂、或家庭車庫,後果難以想像。
更令人擔憂的,是同樣電池也正廣泛裝進我們的電動車中。當電動車發生碰撞,底盤電池可能瞬間爆燃,但由於車體為高剛性設計,門鎖電子化,窗戶難以擊破,乘客經常在幾秒鐘內被困火場、無法逃生。
中國與美國均有多起特斯拉與其他品牌電動車車禍後爆燃、全車乘員當場燒死的案例。
過去燃油車火災多因漏油,而電動車的鋰火災卻更猛更快,且毒氣致命。
然而現行車安測試制度卻未強制檢測「火災逃生機制」與「毒氣釋放模擬」,政府更未規定廠商需配備手動逃生裝置與高溫隔熱設計。
此次三元能源火災暴露的不只是產業管理鬆散,更提醒我們:鋰電池不是絕對的綠能,它是一把雙面刃。
若缺乏監管與設計誠信,所謂的新能源,可能只是「高壓、快充、瞬爆」的科技陷阱。政府應儘速訂立電動車火災安全標準,強制設計逃生機制,並要求廠商誠實揭露電池材料、起火測試數據。同時也應加強消防設備與人員訓練,配備鋰電池專用滅火器與毒氣偵測器,讓科技不再是吞噬人命的兇器。
唯有誠實面對風險,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安全。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