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選舉,罷免投票更像是一種不同政治勢力之間的基本盤動員。這次投票的24個大罷免選區全部是國民黨的現任立委選區,這意味著藍營有選區主場優勢。這場大罷免之所以在一開始看起來有機會,關鍵在罷免方的投票意願一直高於被罷免方。但隨著投票日逼近,以及罷免方不斷地堆高氣勢,顯然也反向地逼出了被罷免方的危機意識。當罷免投票終歸回到基本盤動員,優勢就回到國民黨這邊。
例如,王鴻薇的不同意罷免票數是8.6萬票,佔比53%,而一年半前的立委選舉王鴻薇拿了10.5萬票,佔比52.5%,兩者幾乎相仿。羅廷瑋的不同意罷免票數也是8.6萬票,佔比53%,而一年半前的選舉他拿了10.3萬,佔比52%,兩者同樣幾無二致。
從這個角度來講,大罷免的失利並不代表執政黨反共路線的失利,也不代表台灣人選擇親中,更不代表「傅黃體制」的所作所為被民意授權(雖然他們一定會這樣認為)。相反地,許多素人志工在這場大罷免過程中所展現的驚人創意、動員力與組織力,不應該隨著這場敗選而消散,如何進一步結合這股社會力,民進黨責無旁貸。
以上,是面向志工與支持者說的話。但民進黨是執政黨,面對這場準期中選舉的失利,沒有任何逃避責任的空間:
第一、內閣與立院黨團必須做出改組,幅度越大越好,以回應這次的罷免結果。之所以加入黨團,是因為它是所有事情的起源。身為執政者,如果都只能用硬對抗,以及不斷地投票失利來攫取支持者的同情,這本身就是一種嚴重失職;遺憾的是,此時此刻民進黨立院黨團就是陷入這樣的困境當中。
第二、藍白兩黨的策略很清楚,他們不是要政黨合作分配幾席閣員(因為那沒意義),他們也不是要組閣權(因為依憲法他們要不到),他們要的是讓你左支右絀渾身難受(如全面封殺人事同意權),讓你政務空轉令不出府院(如總預算大屠殺與大修財劃法)。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2028年的總統選舉。所以,表面上的懷柔與善意拿來作為一時政治功防或許可以,但也僅止於此,因為雙方都知道這不是真的。
有了過去一年多來慘痛的交手經驗,民進黨必須嚴格地控管自己的政治議程,推出任何法案與預算都必須先沙盤推演:送到立法院之後藍白會怎麼反對?萬一再被加碼你要如何?既然憲法法庭已經被實質癱瘓,那其他憲政機關就自己本於《憲法》來行事。福國利民的事就做,毀憲亂政就嚴厲斥之;舉手可以舉輸人,道理不可講輸人,身為執政者,必須找回自己設定議題的能力。
第三、蔡英文在2018年地方選舉大敗之後,努力地改變自己,升級為蔡英文2.0,終於在2020年成功獲得連任。賴清德如今遭此大敗,有沒有想想自己問題出在哪裡?你的行事風格是不是太過老派?你的用人團隊有沒有太過狹隘,你的意識形態是不是過於固著?如果要讓台灣人看到一個賴清德2.0,那會是什麼?賴清德自己可以做出什麼立即的改變?
這場投票也告訴賴清德,什麼施政滿意度信任度,看看可也,切莫當真;當來到最後的性命攸關、席次拼搏時,基本盤就是基本盤。24席遭完封代表「毀憲亂政」並沒有傷害國民黨,它的基本盤始終穩固,可預料在2028年總統大選時,將會有一個更堅實的藍白聯盟橫亙在前。屆時,賴清德可以拿什麼政見吸引中間選民,用什麼東西號召年輕人?否則你又憑什麼贏得下一場選舉?
台灣的每一場選舉投票都會牽動下一場選舉,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但如果「輸」可以看清自己、看懂對手、看透局勢,那就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問題是,現在的賴清德民進黨還有多少可以轉換這種禍福的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