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卿/《鏡文學》總主筆
6月中旬舉辦的韓國首爾書展,今年的主題國是台灣,據說台灣出版界參加人數超過200人。近年韓國文化力的提升有傲人成果,台灣文化界不論是取經也好、拓展也好,都更關心台灣文化在韓國受重視的程度。
本文的焦點在於:台灣文學未來在韓國發展機會如何?我們因此訪問了韓國著名華語翻譯家金泰成。
1959年生的金泰成,是韓國外國語大學博士,目前已經翻譯超過150部華語文學作品。包括中國作家閻連科、劉震雲、遲子建、虹影、余華、莫言、金宇澄等,也擔任《人民文學》雜誌韓文版總監。台灣文學則翻譯過李昂《看得見的鬼》、高陽【胡雪巖】系列、朱天文《荒人手記》、陳思宏《鬼地方》等,最近剛譯完張嘉祥《夜官巡場》。他是少數對韓國、台灣、中國文學都有深入了解的人,也堪稱華語文學走進韓國重要推手。
雖然大學讀中文系,但金泰成當時的閱讀養分幾乎都是西方文學。因為那時韓國關於中國文學的書都是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文學。直到碩士畢業後,他才閱讀中國現當代文學。
不過,雖然主要閱讀西方文學,但對他未來的翻譯還是很重要。他認為閱讀是翻譯的基礎,因為翻譯是基於對文本的了解。
由於在研究生院表現不錯,他開始在一些大學兼課。但當時在大學中文系教書的教授,多是從台灣或中國留學回來,他在韓國讀的博士班,在學院中似乎低人一等。這讓他思考,學者和教授是不一樣的,學者的本質是閱讀思考寫作,教授只是學者狀態中最好的職業,那他就將重心放在翻譯好了。
他開始翻譯中文書。他說,韓國出版界不懂中文書,主要是依靠版權公司,看得獎名單。而他則是從了解作家與文本著手。
在翻譯生涯前期,他有段「奇遇」。韓國出版界知道他是比較懂中國書的。有個從來沒出過中文書出版社,請他推薦商業書。當時他在大連的書店看到一本,就寫了簡單推薦,翻譯成書,結果首印3千冊不到一週就賣光,後來追加1萬本訂單。出版社請他再推薦,當時韓國對中國古代人物的看法是固定的,如曹操和諸葛亮就善惡分明。他認為應該重新整理,於是又策劃了一本《辯經》,據媒體報導,剛當上大統領的盧武鉉去北京前,就看了這本書。
從來沒有出過中國書的出版社,在金泰成策劃翻譯下,兩本都成了暢銷書,很多大出版社就開始找他了。
那年他大約45歲左右,開始集中翻譯中國當代文學,幾乎現在中國重要作家,他都譯過他們作品。而在合作過的中國作家中,和他最為要好的是閻連科,他翻譯閻連科的第一本書是《為人民服務》,當時在韓國銷售非常好。
他會知道這本書跟台灣還有點淵源。
有一年他帶學生團到台灣訪問,聽說劉再復在中央大學客座。他曾經翻譯劉再復《告別革命》等書,於是決定到中央大學拜訪他。他至今記得那是一個雨天,中央大學校園比較大,他花費較久的時間才找到劉再復宿舍,看到劉再復在門口撐著傘等他,金泰成說,當時的感覺就像他是我父親一樣。
他跟劉再復報告最近翻譯了哪些書,尤其是劉再復很看重的虹影《飢餓的女兒》。這時劉再復說,到這裡該翻譯的下一本書就是閻連科的《為人民服務》了。這本書剛好出了台灣版。
當時在韓國,大家都知道莫言、蘇童、余華,但沒人知道閻連科。他回到韓國後先找一家願意出書的出版社,再打電話給閻連科談翻譯授權等。從那時起,閻連科已經在韓國出了14本書,其中11本是他翻譯的。
中國作家作品現在在韓國已經有一定知名度,但金泰成在大學時,幾乎沒有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只有部分台灣作家作品,1992年中韓建交後是轉折點。
但1992年前韓國與台灣有邦交時,也不意味台灣文學作品在韓國就普遍為人所知。雖然韓國的《中央日報》曾編選中文作家全集,選入白先勇《台北人》,但因為翻譯品質,所以沒有引起廣泛注意。比較流行的是瓊瑤、三毛等作品。
在翻譯多本中國當代文學後,金泰成遺憾台灣文學誰都不太了解。那時他看了《荒人手記》,便向一個也出單行本的亞洲文學雜誌推薦這本書。
金泰成說,台灣文學作品比較有思考性,比較講究修辭,相較中國文學作品更不容易翻譯,但他覺得值得翻譯。當時在韓國國際性的文學交流活動,只關注中國不太注意台灣作家。有一年準備在浦項舉行亞洲文學論壇時,他向主辦單位抗議說,難道台灣不屬於亞洲嗎?主辦單位想想也有道理,要他推薦作家,他推薦朱天文和閻連科一起與會。
但是這幾年,台灣文學在韓國的發展有了轉變,吳明益、陳思宏都受到注意。吳明益在韓國出版第一本書銷售就不錯,後來陳思宏《鬼地方》更是賣了2萬多本,這在韓國的外國文學出版來說,是非常好的成績。
金泰成認為,外國作家作品要在韓國受到注意,首先是翻譯品質,其次是知名度,但非常現實的是,有好的銷售,才會有下一步。金泰成認為,台灣文學在韓國活躍的高峰,現在才開始,目前最重要的是培養穩固的讀者群。
其實,華語文學引進韓國的作品數量仍非常有限。以目前韓國引進的外國作品來說,日本佔40%,美、英約佔50%,歐洲等其他地區約佔10%,台灣作品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很多人都注意到,海外出版社對華語文學的關注,已經從獨鍾中國文學而有焦點擴散的趨勢,台灣文學近年也越來越受重視。金泰成認為這個現象很明顯。
他說,全世界各個書展為什麼邀請這麼多中國作家,展開各種活動?這現象的背景是通過文學了解中國。卡謬說,我們的人生不是由理論來理解與記憶,而是經由風景來理解與記憶。為什麼我們要讀小說?因為小說就是人生的風景。
這也是在海外推廣文學最重要的目的。台灣出版韓國小說,遠比韓劇更可以了解韓國人的思考與生活。現在國際上也是透過文學,來了解台灣社會。
他最近剛搬到台灣,打算長住一年。他給自己設定在台灣的生活主題是「孤獨」與「自由」。他坦言,對台灣年輕一代的創作者認識還有限,希望趁這個機會,多了解他們。
對現在韓國、台灣、中國三地的創作趨勢,他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察。他說,創作源自生活,這三個地方年輕人的生活環境不同,在創作上應該也很不一樣才對,但現在卻看到他們對創作科幻奇幻有同樣的興趣。他原本對這類小說不太重視,但在香港書展看到劉宇昆的小說,尤其是獲得雨果獎、星雲獎、世界奇幻獎的短篇小說〈摺紙動物園〉後,印象大為改觀。他說,這些小說家的想像力,非常驚人。
許多人提出譯者不受重視的問題。金泰成做了一個玩笑似的比喻,就像《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在又副冊中有襲人等丫鬟。十二釵的身份有貴族有丫鬟,但她們的文化教養和水平是一樣的。作者和譯者也是如此,譯者的本質是為文學服務。
尤其是要讓作品走向世界,譯者絕對是關鍵,因為翻譯品質可以決定一本書在他國市場的命運。但什麼是好的翻譯品質?金泰成曾說,他在翻譯過程會根據韓國讀者的閱讀習慣,適當調整語序詞彙,使譯文自然流暢,同時保留原文的風格與情感。
或許可以用金泰成很喜歡使用的「風景」一詞來說明。他說純粹以情節說故事,和以美麗的方式說故事,最重要的差別就是,能否在讀者心中產生讓人感動的風景。這也正是他的翻譯理念:「譯文不只是正確,而是要能打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