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2024年報顯示其海外子公司績效呈兩極分化,南京廠大賺近260億新台幣,而美國亞利桑那廠則鉅虧約143億 。此差異主要源於亞利桑那廠處於高成本、高投入的初期建設階段,面臨勞動力文化整合挑戰與供應鏈不成熟等問題,其設立更側重地緣政治與客戶需求,南京廠則受益於營運成熟、較低成本環境、完善的產業生態及穩定市場需求。

根據台積電近期公布的2024年年度報告,其兩大海外重要據點中國南京廠與美國亞利桑那廠的財務表現呈現天壤之別,引發市場關注 。報告顯示,南京子公司獲利新台幣260億元,連續第三年獲利超過200億元 。相較之下,美國亞利桑那子公司則認列了近新台幣143億元的鉅額虧損,創下該廠成立以來最大年度虧損,累計四年虧損已超過新台幣394億元 。
由於營運階段不同,南京、亞利桑那廠的情況很難單純比較哪個市場比較好,從亞利桑那廠來看,處在初期鉅額投資與營運起步階段,在美國從零開始建設多座採用最先進製程如N4、N3、N2的晶圓廠,需要投入天文數字般的資本支出。雖然第一座晶圓廠已於2024年底投入量產 ,但仍處於產能建設和成本攤提的早期階段,之前的建設延遲也影響了進度 。
同時營運成本也較高,相較於亞洲,美國的建造成本、勞動力成本,薪資可能是台灣的三倍,原物料及法規遵循成本均顯著更高。儘管有分析認為,成熟量產後單位晶圓成本差異可能縮小至10%以下,但初期的巨大投入和持續較高的營運費用仍是沉重負擔。
當地半導體供應鏈也不若台灣成熟,不同於台灣高度整合的半導體生態系,亞利桑那的在地供應鏈仍在起步階段,許多物料需依賴進口,增加了成本和風險,再者,在美設廠很大程度是為了滿足客戶對供應鏈地域彈性的需求,以及回應美國政府強化本土製造的政策,台積電在短期內需承擔策略性投資的財務壓力可以預見。
至於南京廠獲利關鍵在於,已經營運多年,當地客戶需求也相當穩定。南京廠自2016年動工、2018年量產,已進入穩定的營運獲利階段。其生產流程、管理模式和供應鏈已相當成熟。
受益於中國大陸相對較低的勞動力、部分原物料成本,以及完善的工業基礎設施,營運成本也相對低,在市場需求方面,南京廠主要服務龐大的中國內需市場及區域客戶,可能聚焦於需求穩定的成熟製程,使其產能利用率和獲利維持高檔 。
台積電南京廠與亞利桑那廠的績效差異,主要反映了營運階段、成本結構以及周邊產業生態系的根本不同,直接比較一個新廠和一個成熟廠的盈虧有失公允,但這巨大的反差確實凸顯了台積電在全球化布局下面臨的挑戰,在追求地緣政治穩定和供應鏈韌性的同時,必須應對在新環境中複製成功模式所帶來的高昂成本和營運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