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專欄:撲克式對抗 vs 麻將式布局──看懂美中競爭戰略的不同思維
美中博弈邏輯的差異,也反映出東西方在思維與戰略文化上的根本差距。作者製圖

|即時

翁履中專欄:撲克式對抗 vs 麻將式布局──看懂美中競爭戰略的不同思維

2025/04/28 08:00:00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在2025年初正式展開第二任期,沒有「蜜月期」,也絲毫沒有假裝要修復跟盟國的外交關係。上任不到一個月就立刻重啟熟悉的關稅戰場,而且這一次,動作更大、目標指向更廣。不只對中國以高關稅極限施壓,還對各國收取前所未聞的「互惠關稅」。對外,川普政府以「公平貿易」之名,對全球供應鏈發出震撼彈;對內,他訴求「美國製造」的回歸、鞏固搖擺州製造業票倉。美中賽局再次被川普擺開,不過,雙方雖然進入同一場博弈,戰略思維卻大不相同,在兩強相爭之下,只有讀懂雙方的策略,才可能減少衝擊,甚至化被動為主動。
檢視川普的談判風格,發現他在關稅戰中的操盤邏輯,可以用打德州撲克來比喻。他喜歡做的是高調加碼,展現強勢,讓對手懷疑自己手中的牌是否能跟得上。一次又一次提高關稅,試圖用經濟與心理壓力迫使中國讓步。這是一種「高風險、高報酬」的操作:不一定需要最好的牌,只要相信自己的牌比對方好,加碼喊價呈現的是信心,只要讓對手相信你有好牌,就可能棄牌認輸。
不過,中國為何沒有向川普低頭?因為北京有了跟川普第一任交手的經驗,這一次雖然同樣加入了競爭,但是並沒有坐在同一張賭桌上。在撲克遊戲裡,賭注就是武器。川普看似手中握有美國龐大的市場、技術優勢、盟友支持等幾張王牌,認定中國內部經濟表現不佳,籌碼有限必然會認輸。但問題是,中國沒有川普團隊想像的虛弱,習近平回應川普的叫牌思維,不是跟著玩德州撲克,而是把這場競爭設定為多人的麻將。
在北京的對陣邏輯裡,中國不跟進押注喊牌拼勝負,而是冷靜的掌握資訊來對抗:何時吃、碰、槓、聽,哪一張牌該留、哪一張該捨,看的不是手中有多少「好牌」,而是如何在複雜不確定的局面中,慢慢組成完整的牌型。麻將的關鍵,不是氣勢,而是忍耐與觀察,是在別人放槍時順勢胡牌,是在混亂中理出頭緒,後發制人。
中方的反應策略,讓川普的王牌優勢打了折扣。相較於西方的撲克戰法,中國打的麻將不是單線對決,而是多線競爭。一方面對美以報復性關稅作出反制,一方面在全球重組自己的外交與經濟佈局。當川普退出國際組織,並且用強勢態度推動互惠關稅,導致盟國對美國的關稅感到不滿,中國趁機對各國招手,利用美國盟友們多年來不曾感受到的「美國威脅」,來強化各國與中國的「共鳴」。當各國與中國出現共鳴,北京就算不能策反美國的盟友,也可以讓北京在麻將局中,更能從「海底」的互動看出如何與上下家交手。會打麻將就知道,了解上下家手中的牌,就能避免自己放槍,所以,中國的戰略不是急於「胡牌」,而是持續佈局,讓自己逐步靠近制勝位置。
美中博弈邏輯的差異,也反映出東西方在思維與戰略文化上的根本差距:一方重視即時、對抗與勝負;另一方則著眼於空間與時間中的耐心與轉圜。若美國仍以「誰先棄牌」為勝負指標,可能無法理解中國這場「牌局」其實早已超越關稅交鋒,而是涉及全球產業和資源的再分配佈局。這不僅是一場川普與習近平的博弈,也是一場文明遊戲規則的碰撞。德州撲克與麻將背後,藏著的是兩種世界觀:一個強調自信與冒險;一個著眼平衡與控制。對台灣而言,理解這兩種邏輯,不只是理解大國競爭的本質,更關係到自身在區域角力中的位置與抉擇。台灣不能只是旁觀者,更應該要想辦法懂得看懂牌局,調整節奏,讓自己成為參與者。畢竟,國際政治舞台的長期競爭,沒有不輸的王者,也沒有永久的局外人。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