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賴清德的「十講」走在刀鋒邊緣
「總統十講」既然有著與大罷免掛勾的戰略設定與戰術目的,演講內容的設定應該就此出發。圖片翻攝自總統府網站

|即時

陳嘉宏專欄:賴清德的「十講」走在刀鋒邊緣

mirror-daily-logo

2025/07/01 06:50:00

關於賴清德與民進黨跟公民罷免團體之間應該維持什麼樣的關係?從今年年初大罷免行動開始以來就有不同的討論。不可否認,賴清德早前對於大罷免是有所保留的,理由有二:一、行政院受立法院監督,若總統出手罷免反對黨議員,不僅外界觀感不好,未來雙方關係也很難迴旋。二、民進黨把翻轉政局的希望寄託在大罷免身上,萬一結果不如期待,勢必讓支持者更加沮喪,這將傷害團隊士氣,甚至殃及下一次的選舉。
但這局面約莫在今年4月中旬時出現變化。關鍵在於大罷免氣勢越來越盛,通過二階連署門檻的國民黨立委從原先估的不超過10席,上看到20多席;而隨著大罷免擴及全台選區,支持者希望民進黨協助介入的呼聲也越來越多。4月底,傳出賴清德希望黨內公職協助所有國民黨立委罷免案跨過二階連署;6月初,賴清德親自與曹興誠碰面,會商大罷免的局勢與盤點民進黨可提供的協助事項。直到前天的民進黨全代會,賴清德終於公開宣示,公民發起大罷免,民進黨必須同行,一起承擔守護國家的責任。
民進黨必須與大罷免同行,那總統呢?若賴清德站上第一線呼籲罷免反對黨議員,後座力實在太強,更有損社會觀感。想來想去,就想出了「國家團結十講」這個作法。意即從6月底到大罷免正式投票約一個月的時間裡,由賴清德以每週2到3次的頻率到全台社團演講,一是希望能藉此闡述總統的治國理念,二是期盼能設定議題,為罷免行動延續熱度,三是總統在某個程度上投入參與了大罷免行動,但依舊維持不直接介入罷免行動的立場。
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光是如何設定這10個議題就是件不容易的事,而總統要怎麼講,又是另個大挑戰。講得太淺,可能水波不興,失去了總統開講的目的;講得太深,又可能反客為主,讓總統成為大罷免行動的主角。就在這種欲語還休、期期艾艾的處境下,「總統十講」成為一個極艱難的任務。
理論上,「總統十講」既然有著與大罷免掛勾的戰略設定與戰術目的,演講內容的設定應該就此出發。講「國家」,必須揭櫫這個國家的挑戰與困難,以及為什麼台灣不能再虛耗等待。講「團結」,必須明指這個國家有多不團結,在民主盟邦都紛紛為我仗義執言時,台灣內部卻還有人內神通外鬼。講「憲政體制」,不是要你去追溯五五憲草及中華民國制憲時有沒有容納台灣人的意志,畢竟歷經8次總統大選,中華民國早已進入第二共和;相反地,你應該藉此機會告訴外界:現在這部憲法運作的困難在哪裡?可以如何補救?是不是應該啟動另一次的修憲讓它更合於現實?
現在的狀況是「總統十講」宛若一場大雜燴,賴清德想一股腦地把他對國家、憲體長久以來的認知,丟出來給所有人知道,但卻造成議題胡亂發散,根本無法與大罷免的目標對焦。更糟的是,若干內容還未經考究、以訛傳訛;以「中華民國制憲時有無台灣代表」一事為例,這麼簡單的題目都會弄錯,徒然留給藍白反擊作文章的機會,顯示其文稿的擬定與控管都出了問題。
藍營面對大罷免原本氣勢低迷,反倒是從上週開始的「總統十講」,變成他們的攻擊發起線。不僅有專人關注總統十講的內容,還逐一臚列賴清德的語意落差與史實錯誤,第一時間就通令黨公職全面反攻。就此,國民黨顯然學聰明了,他們不再選擇與公民罷團鏖戰,而是鎖定賴清德猛攻,其實是希望把這場公民大罷免扭轉成藍綠對決。唯有政黨強力對抗,他們才能召喚淺藍選民出來反罷免。
賴清德的「十講」才進行「三講」,卻已經讓他自己與整個大罷免行動走在刀鋒邊緣,萬一再失足,恐怕將逆轉過去半年以來大罷免行動所營造出來的氣勢。「十講」還有「七講」,這是風險,也是機會,主事者必須大幅改弦更張,調整演講的方向與內容,千萬別氣衝腦門,反而掉進藍白設定的議題框架。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