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浪潮下的正藍軍該往哪裡去
黃復興黨部是正藍軍中的正藍軍,向來是國民黨的鐵票部隊。圖片取自中國國民黨黃復興黨部臉書

|即時

大罷免浪潮下的正藍軍該往哪裡去

mirror-daily-logo

2025/07/04 06:10:00

楊聰榮/新東向產業聯盟理事、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在台灣民主面臨嚴峻考驗的此刻,一群自詡為「正藍軍」的民眾,在罷免行動的浪潮中做出果斷選擇,改變長期支持特定政黨的立場,毅然加入罷免行列。他們的行動不僅將罷免行動提升為一場全民對民主與國家安全的深刻省思,更彰顯了台灣社會在內憂外患中追求團結與自救的決心。這場罷免行動不僅是對政黨亂象的批判,更是一個叩問:台灣如何在危機中守護民主與安全?
長期以來,台灣社會中有一群以「正藍軍」自居的民眾,秉持根植於中華民國憲政、以民為本的理念。他們卻對當前藍營內部的亂象感到失望,認為其因理念混淆與權力爭鬥,已背離核心價值。「不分黨派,團結罷免」的號召,超越了政黨標籤,聚焦於民主的核心問題:當政黨無法反映民意,人民如何以行動重建信任?這股力量從失望轉化為理性的公民參與,展現了打破政黨框架的團結精神。
現實挑戰不容忽視。2025年,由反對黨主導的立法院預算審查,刪減超過2075億元的預算,其中國防與外交項目首當其衝。特に潜艦国造計畫(IDS)「海鯤號」的預算遭凍結,引發廣泛爭議。國防部次長柏鴻輝警告,此舉不僅重創研發士氣,更削弱台灣應對中國軍事威脅的能力。這種內部削弱可能正中北京下懷,加劇中國在台海的灰色地帶行動,對區域穩定構成威脅。
林煒凱攝20250629_2025-07-02.jpg
外界並不知道國民黨政要們要把正藍軍帶到哪裡去?圖為立委王鴻薇與新北市長侯友宜。林煒凱攝
「正藍精神」將罷免行動定位為民主自救的起點,呼籲民眾從被動失望轉向主動參與。對中間選民或理念多元的民眾而言,這一立場或許略顯單一,但其論述觸及台灣民主與安全的深層問題:當政黨功能失靈,人民能否挺身而出加以修正?2025年反對黨主導的國防預算削減,尤其是凍結潛艦計畫等關鍵項目,不僅削弱台灣的防衛能力,更向國際社會傳遞「台灣內部不團結」的錯誤訊號。國防部強調,這將對軍事備戰造成「嚴重影響」,尤其在中國軍事壓力不斷升級的背景下,恐使台灣在台海局勢中更顯脆弱。
國防預算的削減進一步影響台灣在國際舞台的談判立場。美國總統川普多次要求台灣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的10%,以展現自衛決心。當前預算從原擬的2.45%降至低於2%,遠低於國際期待。這不僅削弱台灣在美台關稅談判中的籌碼,也可能影響美國對台灣的軍售支持。2025年,美國對台灣汽車、電腦等產品課徵25%關稅,對其他進口品課徵10%關稅,凸顯貿易談判的嚴峻性。若台灣無法展現堅定的國防承諾,可能難以換取美國在關稅減免或軍事合作上的支持,進而衝擊經濟與安全利益。
正藍軍的呼籲直指藍營內部的危機,並觸及政黨失能與國家安全的根本問題,號召全民團結,捍衛民主與國土。面對反對黨削減國防預算的爭議,我們必須正視其對國家安全與國際信任的雙重傷害。民主需要理性辯論,但安全不容妥協。唯有朝野放下政黨私利,人民積極參與,台灣才能在危機四伏的國際環境中屹立不搖。這是正藍軍的抉擇,也是每位公民的責任。
正藍軍的行動不僅是對政黨亂象的回應,更是台灣民主的一次試煉。在內部紛爭與外部威脅交織的當下,台灣需要的不僅是政黨的自我修正,更是全民的團結與行動。罷免行動只是起點,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民主更堅韌,讓安全更穩固。這場試煉考驗著每一位台灣人的智慧與決心,也將決定台灣未來的道路。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