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專欄:反習論述真偽難辨 台灣沒有誤判的本錢
儘管習近平失勢的傳聞四起,中共新聞網6月27日刊出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厄瓜多總統諾沃亞的照片。圖片取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即時

洪耀南專欄:反習論述真偽難辨 台灣沒有誤判的本錢

mirror-daily-logo

2025/07/08 06:30:00

洪耀南/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
傳言四起,反常必有因?自2024年5月起,有關習近平遭遇政變、健康惡化、甚至被架空的說法,在海外中文圈與自媒體平台迅速擴散。進入6、7月後,美國前國安與外交高層相繼表態,將這些本屬陰謀論的推測,推向「半官方」的政治預測高度。
6月27日,美國前國安顧問佛林(Michael Flynn)在X平台發文,指中共內部「顯然正在發生權力更迭」,並呼籲關注官員「信心崩潰」的徵象。他附上丁薛祥、陳吉寧、張又俠三人合照,暗示組成新「權力核心」。次日,前駐百慕達大使史雷頓(Gregory Slayton)也在《紐約郵報》撰文,列舉習近平可能下台的諸多跡象:如其父習仲勳紀念館改名、本人短暫「消失」、多場外交活動由李強、蔡奇代行等。
然而,這些評論雖披上「專業觀察」的外衣,實則多為5、6月網紅與YouTuber的論點翻版,缺乏新增事證與邏輯驗證。反中、反習逐漸成為某些圈層的共識姿態,但在高度不透明的中共體制下,外部分析仍需維持基本的謹慎與推理一致性。

三大「反習論述」的邏輯審判

一、張又俠政變論:軍事想像的自我催眠

坊間常援引苗華、何衛東等高階將領落馬,推斷軍中內鬥激烈,張又俠發動政變。但此類推論忽略兩項根本事實:
其一,「黨指揮槍」乃解放軍根本原則。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藉軍改與反腐清除山頭勢力,重建對中央的絕對效忠。歷次對火箭軍與軍委高層的整肅,正是為摧毀自主性,鞏固中央統御。
其二,政變須同時具備軍事力量(軍委會)與政治掩護(政治局常委)。張又俠年逾七旬,二十大破格留任,預期將於二十一大退休;丁薛祥雖為常委,然資歷與政治基礎皆不足以撐起政變支點。若真有「張丁聯手推翻習」的劇情,不僅邏輯難立,亦缺乏實操空間。更合理的理解是:張仍為習掌軍體系的核心支柱,其行動更可能是配合清除軍中其他山頭。

二、丁薛祥接班論:制度真空下的過度演繹

丁薛祥固具年齡與忠誠優勢,是現任常委中最可能連任者之一。但「技術性留任」並不等同「接班人」。歷任總書記皆有完整主政歷練,而丁由秘書出身,未曾執政一地,與胡錦濤、華國鋒等歷代接班人相較,明顯資歷不足。
若丁日後真被安排「接位」,更可能是因習近平健康或策略考量暫無法全勤執政,形成一種「虛位過渡」的過度安排。此種配置不同於正常交接制度,是個人權力延續的權宜機制。
至於陳吉寧,現任上海市委書記,雖年輕履新、背景清白(從政資歷短無其他派系掛勾),二十一大入常具合理性,但短期內將其與張又俠、丁薛祥組成「新核心三人組」,無疑是過度解讀,甚至純屬虛構。
當地時間6月18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出席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返回北京。_2025-07-05.jpg
6月18日習近平出席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返回北京。圖片取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三、健康與缺席:從陰謀揣測回歸政治節奏常識

自5月底以來,習近平多次未出席外事活動,政治局例會亦一度停擺,金磚峰會由李強代表,引發各種揣測。但實際上,習仍於六月初在中南海接待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並親赴中亞出訪,顯示其並未完全退出公共活動。
已屆七旬的習近平,其短期療養、醫療調整等皆屬常態。在高度保密的中共政治體制中,當領導人需進行過渡調整,常由副手代行外務,亦屬制度慣例,無需過度政治化。
此類現象應理解為「節奏調整」,而非「權力崩塌」。習的健康問題雖受高度關注,現在可以確定習的健康議題,被排入升高為權力更替的起點。

真正的風險:不是「誰會反」,而是「沒人能反」

當前中國政局的根本危機,並非是否存在反習力量,而是整體制度已喪失糾錯與交接能力。歷經十餘年的集權與清洗,體制內已無人具備政治能量與正當性可挑戰習的權威,亦無正式機制處理領導層替換的風險。
當體系既無交棒機制,也無容錯空間,即便有人成為接班人,亦難以真正推動變革或修正政策。問題早已不在於「誰會上台」,而是「整個體系是否還能調整自身方向」。

結語:從宮廷劇式敘事,回到制度性思考

這場圍繞政變、接班、健康的輿論狂潮,其實是一場集體測試:我們是否能跳脫政治八卦的視角,回歸制度結構的冷靜思辨?
世界可以誤判中共,也可以誤判習近平,但台灣不能。唯有認清體制僵化的深層危機,台灣方能在戰略上做出正確選擇,並守住價值上的底線與原則。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