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德/ 資深記者
先想像一座體育館裡有座拳擊台,台上兩名拳手你來我往,互打了四十年。四十年之後,輕量級選手領悟到打來打去已經沒意思,兩手一攤:「不打了」。轉身正要下台。但重量級那位掏出一把槍,喝令輕量級「上台繼續,不然我一槍打死你。」
橫在輕量級眼前的難題是:要不就繼續上台打這場根本沒有意義,也打不贏的拳賽;要不就轉身出場,但那把手槍很可能在他背後響起來。
天下不會有這種拳賽,這裡說的是兩岸關係。輕量級的是台灣,重量級是中國。而「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正是台灣的「內戰困境」:台灣如果承認國共內戰沒有結束,那中共武力攻台就有了正當性;如果主張內戰已經結束,那麼看在中共眼裡就是「台獨」、「兩國論」,基於民族大義,一樣要出兵消滅。
為什麼在「內戰」的議題上,台灣好像落進了一個尷尬且致命的敘事陷阱裡?這恐怕和「中止動員戡亂」的意義並沒有好好說清楚,且清晰地繼承下來有很大的關係。
一九九一年五月一日,時任總統李登輝宣布中止「動員戡亂時期」。這件事常被闡釋為台灣進一步走向民主化的象徵;但其實它在兩岸關係上,更加具備里程碑式的意義,但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下,這座「里程碑」其實是遮遮掩掩地面世。
遮掩是因為當時李登輝政府為了宣示國民黨的「國家統一」政策不變,李登輝政府在宣布中止動員戡亂前,還設置了「國家統一委員會」,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既然國家仍要統一,政府又宣布了「中止動員戡亂」,那中國共產黨的存在是什麼?怎麼看待中共實際統治中國大陸的事實?
揹著「國家統一」的法統包袱,李登輝政府當年沒有辦法說得太清楚,但從日後其它相關官員的說明裡,可以看到「中止動員戡亂」後,「內戰」還存續不存續這個問題:
當年四月,時任陸委會發言人的馬英九給出了白話解釋:「政府是政策方針做了改變,不再以武力統一,是終止『戡』;『亂』則還在,只是不用『戡』的辦法。」
七月,台灣駐美代表丁懋時在美國對學界人士闡述,中華民國政府終止動員戡亂,「表示了不使用武力達成統一的決心。」
兩者的意思都很清楚,「中止動員戡亂時期」的意義,就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單方面宣布內戰結束,縱使未來仍追求國家統一,也放棄以戰爭手段執行。站在中華民國台灣的立場,內戰自此結束,或者至少宣示了結束內戰的意願。
除了單方面宣告內戰結束,隔年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條文裡完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行政、司法、入出境管制......等各種統治權力。
這就是輕量級選手轉身出場的涵義:站在中華民國台灣的立場,是從政治表述、法律架構和政治的實踐上,都宣示著內戰已經結束,承認中國共產黨統治中國大陸的現實。拳擊台上的比賽已經沒有意義,不必再打下去。
這一套論述其實很清楚,但為什麼台灣政治人物感覺對它並不熟悉?作者認為有幾個原因:
第一,這一套對中國的新論述在李登輝執政最後十年才開始建立,同時國民黨口頭上還得堅持「國家統一」,直到在「特殊國與國關係」上總其大成時,李登輝已經接近下台交棒。更不要說「特殊國與國關係」後來被紅、藍陣營同徑一致地汙名化。
第二,繼任李登輝的陳水扁政府並沒有太強的意願繼承、深化這一套論述。陳水扁花更多力氣的,是衝撞、試探「法理台獨」的邊界。
台灣沒有論述,中國的聲量就高起來。北京始終堅持「中國內戰還沒結束」,它樂見台灣永遠被困在「要嘛內戰、要嘛台獨」的兩難處境裡,前者我有權在拳擊台上打死你,後者我有理由用槍斃了你。
當然,邏輯上,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還有一種選項:以「非軍事、非武力方式統一中國」。
要不要這樣做,取決於中華民國國民的意志。但任何一個有正常現實感的政治人物都會明白,今時今日的台灣,幾乎不會有人再支持執政者重新統治全中國。綠營不用說,哪怕是口頭上還不放棄統一的藍營政客也一樣。
2000年陳水扁就職演說,曾經開出條件:只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意武力犯台」,台灣就「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但對岸沒有接受,因此2006年,陳水扁宣布「廢除國統會及國統綱領」。
兩年之後馬英九繼任,事實是他第一任期從來沒有試圖恢復或召開國統會,到了在2011年9月1日,他明確宣示不會恢復國家統一綱領,理由是陳水扁總統已經將它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馬英九的典型論述:「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不統、不獨、不武。」
從扁到馬,從綠到藍,要實際追求執政,做法不可能相差太多,但執政時不可能推動的「和平統一」,何以到了卸任時可以喊得震天響?
寫到這裡,常常讓人有點感慨。因為不少藍營政治人物、學者常帶著一種口氣:「民進黨何不宣布制憲,改國號獨立建國?」這樣的挑釁,完全無視台灣人在「內戰困境」下,既要避免戰爭,又要保護民主體制,更不能引發區域動盪,因此只能在現實框架下,與中國極權隱忍周旋的殘酷現實。
民意調查裡,百分之八十五選擇「維持現狀」的人,都明白這層道理,但偏偏就有政治人物寧願與解放軍的槍桿子站在同一邊,嘲弄隱忍自持的自家同胞「為什麼不勇敢一點咧」。但站在台灣人自己的生存、區域的和平乃至人類文明的立場,沒有任何道理必須去附和北京政府的論述,為獨裁者保留、鞏固發動戰爭的籍口。
「內戰結束了沒」是個政治兩難題。要想從中解套,唯一的方法就是重新理解李登輝時代「中止動員戡亂時期」的之於兩岸關係的政治意涵。台灣應該清楚宣告自己的立場:未來如果台海爆發戰爭,只能是一種意義: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