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榮/台灣永社社員、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全球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高齡友善社會與駕駛年齡限制的平衡成為公共政策的重要議題。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獨立性與公共安全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駕駛對許多老年人而言,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維持尊嚴與自由的關鍵。視力、反應速度與認知能力的變化也帶來安全隱憂。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維護老年人的權利與生活品質,是政策制定者必須審慎思考的課題。本文將探討高齡友善社會的理念,並提出在駕駛年齡限制上的平衡之道。
高齡友善社會旨在創造一個支持老年人獨立、健康與社會參與的環境。對老年人來說,駕駛不僅是行動的自由,更是維持社交活動、醫療服務與日常生活的關鍵。研究顯示失去駕駛權可能導致老年人陷入孤立,進而影響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部分老年人因健康問題可能增加駕駛風險。因此政策需要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時,兼顧老年人的行動需求與尊嚴。
國際經驗顯示,許多國家並未設定固定的駕駛年齡上限,而是採取更靈活的措施來確保高齡駕駛的安全。例如,美國各州對70歲以上的駕駛者要求更頻繁的駕照續照與視力檢查;德國規定70歲以上每兩年進行醫學檢查;日本則對75歲以上者實施定期駕駛測試。這些政策反映出一個趨勢:以個體化的健康與能力評估取代一刀切的年齡限制。研究指出,年齡並非決定駕駛能力的唯一因素,個體差異極大,因此政策應聚焦於個人的實際能力,而非僅以年齡作為判斷標準。
科技進步為高齡駕駛提供了重要的安全支援。現代汽車配備的自動緊急煞車、車道偏離警告等系統,能有效減少人為錯誤,特別是對視力或反應能力下降的駕駛者。此外,替代交通選擇如共享乘車服務、公共交通與志願者接送計劃,為無法繼續駕駛的老年人提供了行動的替代方案。這些服務不僅提供便利,還能減輕老年人因失去駕駛權而產生的焦慮,確保他們的社會參與不因行動受限而中斷。
為實現高齡友善社會與公共安全的平衡,政策應採取以下方向。首先,應實施個體化評估,定期檢測高齡駕駛的視力、反應速度與認知能力,而非設定固定的年齡上限。其次,應鼓勵高齡駕駛使用配備先進安全技術的汽車,並提供相關培訓。此外,需加強無障礙公共交通與預約式接送服務,確保老年人有多元的行動選項。最後,為無法駕駛的老年人提供心理支持與社交活動,以避免孤立感的產生。
在人口老化的浪潮下,政策制定者需以人道與務實的態度,平衡老年人的獨立性與公共安全。透過個體化評估、技術支援與替代交通選擇,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既安全又友善的高齡化社會,讓老年人在晚年享有尊嚴與行動自由。我們的討論特別參考了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駕駛年齡政策,以及高齡友善社會的相關研究。這樣的政策不僅保障了公共安全,也體現了對老年人權利的尊重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