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維指出,穀物與堅果類食品如花生、玉米、大米和小麥,若保存不當、暴露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黴菌就容易產生黃麴毒素。黃士維表示,食品外表可能看不出被黴菌汙染,但毒素已經產生,建議在購買時一定要注意包裝是否完整,也要注意保存環境是否乾燥通風,並定期檢查是否有異味或發霉。
「果乾和香料也是黃麴毒素的溫床」,黃士維表示乾燥的水果、辣椒粉、胡椒粉等香料若在加工或儲存過程中受潮,很容易滋生黴菌,即便外表看起來相當正常,卻可能已經被黃麴毒素汙染,建議選購時要挑選正規廠商生產的產品,避免購買「散裝」且「無日期標示」的香料。
黃士維示警,廚房中每天使用的「木質砧板」也可能變成黃麴毒素的溫床,因表面的刀痕和裂縫,容易藏匿食物殘渣和水分,若是清洗不徹底,更容易讓黴菌在縫隙中生長,呼籲民眾定期用「漂白水」或「醋溶液」徹底清洗木質砧板並充分晾乾後再存放,避免長時間泡水,可以降低染上黃麴毒素,「最好定期更換有明顯刀痕和裂縫的舊砧板。」
研究發現,當牲畜食用了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飼料後,毒素可能通過食物鏈轉移到動物產品中,導致肉類和乳製品間接含有黃麴毒素,雖然濃度較低,但長期攝入同樣具有風險,選購時優先考慮有品質保證的產品。
黃士維表示,預防勝於治療,定期清理廚房、正確儲存食物,避免購買可疑來源的食品,都是抵禦黃麴毒素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