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宇/NGO工作者,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
關於726的一些觀察與想法,首先是投票率部分:
1.平均投票率超過56%,其中還有7選區衝到60%上下,以罷免投票來說是超級熱烈。
2.如同選前的民調分析,被罷對象是現任藍委,大多數都是藍營優勢區,所以投票率越高,尤其超過5成之後,對國民黨越有利。
3.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未達罷免同意門檻的選區,泛綠基本盤都沒有開出來,更遑論吸引搖擺選民投下同意票。
///
其次是政黨:
1.國民黨當成生死之戰在打,外加民眾黨奧援,最後關頭選情熱起來,泛藍基本盤全數開出,直逼一般選舉程度。
2.反觀民進黨,從去年以來府院黨高層心裡其實不那麼支持大罷免,導致民進黨策略模糊。
3.泛藍當成生死之戰,但綠營從頭到尾都不認為這場是「自己的」選舉,出力程度有差。
4.其實選情熱成這樣,不管民進黨如何想,老早就被捲進去,不可能切割。泛藍兩黨更是大力放頌這場罷免是民進黨操控。
府院黨態度舉棋不定,反應遲緩,不敢決策,造就了726最後結果。
///
最後是論述策略:
1.選戰中後期,罷團的論述逐漸凝聚成「抗中保台」大框架,這是雙面刃。好處是能夠凝聚台派熱情,壞處是可能跨不出同溫層。
2.除非是總統大選,否則「抗中保台」很難引起搖擺選民關注。台灣民眾腦海中大多有個模糊印象,外交國防兩岸屬於總統權限;對於民意代表的評價標準,更傾向民生、社會議題與地方建設上的表現。
3.承上,這也是為什麼藍白要在今年儘速通過增加5天假、普發一萬元,大放福利。
4.台灣立委選舉跟總統選舉綁在同一天,因此總統層級的議題(例如國安),常常掩蓋立委層級議題。然而,本次大罷免投票只針對區域立委,國安議題的渲染有限,我認為這是本次投票成敗關鍵。
5.並非國安議題不重要,而是適合度問題。從過去的經驗來看,2018年/2022年地方選舉,抗中保台議題同樣失靈。
///
話雖如此,不能苛責罷團!他們大多是政治素人,來自各行各業,愛台灣,有熱情,自發性投入,資源跟人力極其有限。
最後階段各縣市罷團基於聯合造勢需求,公開發言、對外論述自然而然統一口徑,變成抗中保台大框架。
過去一年多來,綠營府院黨始終無法針對藍白發動的惡劣法案即時提出資料、數據與論述,甚至連要戰、要和,都舉棋不定。
許多時候都靠民間團體或學者幫忙補論述,民進黨再撿去用。
缺乏論述能力,無法主導政治議程,與賴政府的政務官人選任用有關,而發言人體系與幕僚團隊戰力也是問號。
然而,大老闆是否有分層授權,讓政務官與幕僚團隊可以好好發揮?或者依然大小事一把抓,偏聽超小圈圈決策?這部分恐怕也是大問題。
726大罷免結果出爐,無疑是綠營的政治大海嘯,更將影響明年地方大選。若賴清德領導的府院黨團隊不能盡快啟動檢討,做出明快且徹底的變革,恐怕情況還會惡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