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路改名不是「吃飽太閒」
桃園放置許多蔣中正銅像,全台各縣市也遍布中正路、中山路。圖片取自東方IC

|即時

中正路改名不是「吃飽太閒」

2025/05/24 06:10:00

楊宗澧/辜寬敏基金會副執行長
近日,台中市長盧秀燕針對內政部指出縣市政府處理威權象徵進度緩慢的說法回應:「國家吃飽太閒嗎?」「該做的事情趕快做吧,經濟、國家的安全,人民的困難趕快解決,不要再意識形態了,謝謝。」這番話不僅顯露她對轉型正義價值的輕蔑,更反映長期以來中國國民黨慣用的話術——用「拼經濟」的口號掩蓋執政怠惰,包裝「去意識形態」的無害來反制民主深化。面對盧秀燕這類淺碟型的政客修辭,台灣社會必須嚴肅思考,民主深化的過程,去除威權象徵究竟是瑣事,還是必要的轉骨?
尤其盧秀燕市長公開宣稱「不要再搞意識形態」的說法,不僅顯示對民主制度的根本誤解,更是對中國國民黨歷史責任的逃避、對過往威權體制所造成創傷的漠視與否認。盧秀燕從政多年,不會不清楚經濟與政治向來是一體兩面互為影響,事實上,正是因為政治與意識形態從未離開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才更需要誠實面對那些曾經被以制度系統性隱匿的歷史真相。
以「中正路改名」為例,這不僅僅是更換路牌或更動住址登記的行政作業,更是我們面對歷史、重新建構集體記憶的重要契機。
然而,當前公共討論中,這樣的議題常被簡化為「擾民」、「浪費預算」、「意識形態操作」,有意識地逃避了背後深層的歷史成因與價值選擇。
真正該談討的,卻往往存而不論:為什麼我們的城市到處是中正路?為什麼道路、學校、建築物及生活中的公共空間大量使用「中正」、「中國人物或地名」作為命名?這些命名是否真正反映或連結在地歷史與人民記憶的集體認同?
在威權統治時期,「命名」或「紀念」是國家機器透過文化滲透與空間操控來建構政治正當性的重要手段。在沒有民主程序與人民參與的前提下,空間命名不僅僅是象徵性的安排,更是權力的強制介入。因此,當我們今日生活在一個民主社會中,重新檢視並改造這些空間象徵,正是將民主價值落實於日常的一種表現。
在民主與法治制度完備的前提下,重新理解與詮釋歷史,才有重塑集體記憶的可能。例如,2012年時任台中市長胡志強將中正路、中港路與中棲路整併更名為「台灣大道」。這項政策推動過程中,市府依法召開說明會與公聽會徵詢地方意見,並以「主副路名並存」的方式設置兩年緩衝期,使居民與店家有充足時間調整,最終順利推動。
這樣的實例證明,去除威權象徵並非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而是可以依法、有序且兼顧民眾生活習慣改變的民主實踐。而今同屬中國國民黨籍的盧秀燕市長,面對去除威權象徵的推動時,是否也應正視前任胡市長的示範與經驗?
目前依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去除威權象徵是法定任務。促轉會已於三年前結束階段性任務,相關業務移交主管機關,其中內政部負有統籌協調地方政府執行的責任。雖然不能期望一蹴可幾,但在法治社會下,對法律的落實應有明確進程與資訊公開。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的進度與協商內容,應透過公民參與機制的透明化,讓社會可以公平評價地方首長是否積極配合政策執行。
未來,內政部除了公布各縣市進度,更應主動揭露與地方協調會議紀錄、溝通策略與配套規劃,促進民眾理解與參與,也讓阻礙改革者無所遁形。民主社會的進步,需要政府與民間攜手,也需要每一位公民理解歷史責任。
「去除威權象徵」或許不一定治民主百病,但至少是接下來台灣民主深化與鞏固的一帖關鍵轉骨處方。唯有誠實面對歷史、修正制度遺緒、重建價值共識,台灣的民主之路才能真正穩固且永續。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本文作者原標題為:去除威權象徵 台灣民主再轉骨)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