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以來,國民黨已經輸了3次總統大選。2016年輸了308萬票,2020年輸了265萬票,2024年輸了91萬票,雖然看起來輸得比較少了,但這是因為有強勢的第三組候選人柯文哲;而國民黨也心知肚明,柯文哲的369萬票有7成以上來自於當年投給蔡英文的年輕選民,這些選票自始都很難移轉給國民黨。
輸得這麼多,一個正常的政黨一定會檢討自己的路線主張倒底出了什麼問題,何以主流選民不接受?為什麼年輕人不買單?一如公元2000年前未曾執政的民進黨曾有路線大辯論,或者像2008年大敗的民進黨讓昔日的派系頭人全下台,換上一個出身行政官僚系統,看起來謹小慎微的蔡英文接任黨主席,希望能改變自己草莽的政黨形象。只是,國民黨在過去9年來曾選出4名黨主席,不但預期中的政黨路線大辯論從來沒有發生,政治主張卻更加守舊返祖,除了不斷炒作討厭民進黨的氛圍,這個政黨已經完全喪失用政見主張吸引選民的能力。
國民黨無力改革的第一個關鍵原因在於黨領導階層的赤化。早在2020年,《調查者》與當時國民黨的改革組織《新共和通訊》曾合力做出一個調查報導,他們檢視18屆到20屆(2009~2019年)的中常委,和最新一任中常委參選人的背景經歷發現,10年來共9任的中常委中,每一屆都有約3~4成是兩岸背景相關,諸如在是在中國經商的台商或擁有兩岸相關協會的身分的重要成員,而且趨勢逐年上升。從2009年到2012年間約2~3成(22%~33%),到2013年突破4成(44%),到2017年是近5成(47%)。在中國經商或投資的台商中常委也從5~6位,到2013年後成長到9位,2017年則有10位。
既然黨的領導階層泰半具有台商背景或是狐假虎威的兩岸買辦,共產黨勢力也就直接登堂入室。明明韓國瑜以新任高雄市長身份造訪聲名狼籍的香港中聯辦,正是他總統大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去年剛選上國民黨團總召的傅崑萁竟還在會期中,明目張膽地帶著20多名國民黨立委前赴中南海,拜謁中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傅崑萁一行在人民大會堂鞠躬哈腰一臉虔敬的畫面,與這群人在立法院趾高氣揚頤指氣使的態度剛好形成強烈對比,在在都坐實外界對於國民黨寧予外人、親中賣台的指控。
領導階層的赤化也表現在國民黨的對外路線與政策主張,這與過去10年國際地緣政治的鉅變及台灣主體性不斷攀高的社會氛圍顯得格格不入。當台灣年輕人不再把國民黨視為一個政治選擇,國民黨長期存在的黨員結構與選民結構巨大落差又更形嚴峻,路線的調整與改革也就更難推動。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因為親中,所以失去年輕人;因為失去年輕人,所以必須更加親中;當國民黨從人才培育、資金籌措到政策路線的擬定都必須直接或間接仰賴中國共產黨的挹注時,親中就成為國民黨的不歸路。
國民黨內不是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包括近兩任的黨主席江啟臣與朱立倫都曾經試圖以各種方式調整國民黨的兩岸路線,修改目前已成為台灣民意市場票房毒藥的九二共識路線,但最後都因馬英九等保守派的強烈反對而不了了之。留美的朱立倫曾是國民黨的親美派代表,還曾被指稱是「AIT線民」,其豐沛的政治資歷更曾被外界視為國民黨內最能兼揉「親美」與「和中」路線的不二人選。但幾年下來,他既無法在國民黨內明確標舉親美路線,也始終得不到共產黨對他的基本信任,在路線舉棋不定的情況下,只能不斷地和稀泥。朱立倫近日的「納粹」言論引來歐洲國家的齊聲反彈,將是他正式告別昔日「親美反共」路線的一個重要標記,這是個政客被異化的過程,經過這番人設轉折,朱立倫恐怕都已經不再認得昔日的自己。
據聞,國民黨內有意參選總統者如盧秀燕等人正在考慮是否投入今年的黨主席選舉。政治人物想承擔責任,進而證明自己的能耐是好事;不過,國民黨的親中是一種結構性的親中,身處其中者,若無絕對的政治權威以及高超的政治手腕,很難對它做出改變。以朱立倫為鑑,到底最後是「盧秀燕改變了國民黨」或者「國民黨改變了盧秀燕」,導致盧的總統佈局提前夢碎,這才是她必須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