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向全世界祭出輸美商品要徵收10%基本關稅、高額對等關稅政策後,世界各國紛紛敲門要找美國進行貿易談判,日本(17日)率先與美國展開了第一輪貿易談判。而將被課徵24%對等關稅的日本,在汽車、農產品、軍事採購、阿拉斯加天然氣田的輸送管建設計畫、消除非關稅壁壘、甚至對中國製品進行限制,都與台灣都有著極為近似的處境,日本貿易代表團和美國第一次接觸後談出了什麼?談判時,美國的立場與態度,值得觀察。

川普在白官橢圓形辦公室先與日本貿易代表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會面,兩人談了50 分鐘,接著赤澤亮正和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以及貿易代表傑米森·格里爾進行了75分鐘的第一次會談。
汽車是美、日雙方對決的重要議題之一。事實上,日本是整車出口大國,汽車產業之於日本,就像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則在汽車零組件上台灣也很強,不管是汽車、還是半導體,都是美國要的、回到美國製造的重點產業。光去年,日本出口到美國的汽車就約有148萬輛,加上相關引擎、變速箱等重要零組件,便占了日本對美出口的34%,是日對美貿易順差最重要項目。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在社交平台上寫下:「非常榮幸剛剛會見了日貿易代表團。取得重大進展!」不過,赤澤亮正却透露,會談中,他對所有新課徵的10%的基準關稅、24%對等關稅(暫緩90天)、25%汽車、鋼鐵、鋁產業特定關稅感到遺憾,他強烈表達請美國重新審查這些關稅措施。日方希望降低24%對等關稅,並免除25%汽車關稅,但川普政府却表示,汽車關稅是基於國家安全疑慮的「232條款」開徵,而從日經新聞的報導中,美方表現出不容談判的態度。
為此日本做出的讓步,承諾購買更多的美國車,但美方又表達汽車銷日的非關稅壁壘障礙。像是出口到日本的汽車必須按照日本安全標準接受檢查;電動車的補貼制度主要是幫助了日本國內汽車製造商。日本也有意放寬外國車認證標準,不過,要讓步恐怕也要到下一輪談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