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民連解散 不再有政治抗爭團體
中共海軍海南艦在香港招商局碼頭靠泊,新華社劉基攝。圖片取自中共人民網

|即時

香港社民連解散 不再有政治抗爭團體

mirror-daily-logo

2025/07/07 06:10:00

顏純鈎/香港作家,本文經授權,取自作者臉書
在巨大政治壓力之下,社民連終於宣佈解散了,在今日香港的政治環境下,根本不覺得意外——事無可為,生無可戀,一了百了。
在「解散聲明」中,社民連回顧了十九年來的政治歷程,訴說他們站在底層訴求的立場上參與香港人政治抗爭的心路。在二十年重大的社會運動中,社民連都積極參與,從不缺席。
這些英勇不屈的社運人士,用生命中最寶貴的時間,為香港人打拚了二十年,他們有的還在中共的牢裡,有的屢敗屢戰不屈服,有的單人匹馬不改初衷,想及此,令人為之動容。
至此,香港已經沒有一個民間的政治抗爭團體存在了,香港的政治環境,至少退步了五十年,香港再也回不去了,除非中國大陸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
如今看來,中國變天的時間從來沒有這麼近,中共氣數日益耗盡,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內外環境愈趨惡劣,不同範疇的危機正在醞釀全面大爆發。因此,社民連宣佈解散,並不意味著他們從此告別香港的政治舞台,相反的,今日之退場,正是未來重新登場的預告。
起初,社民連給我的印象,就是長毛抬棺材的場面,後來,他們在議會裡,與民主派聯手,與歷屆特區政府周旋。我從最初對他們一些成見,慢慢轉變成認同和支持。激進的表達手法只是他們的包裝,在長期的抗爭中不改初衷的堅持,才是一個民間政黨的價值所在。
今日宣佈解散,只是避免更大的政治壓迫,避免與專制政府的正面衝突,減少損失,保存實力。從今以後,社會連成員化整為零,潛入民間,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下,尋找新的出路,這是理性的選擇。
中共港共與建制派們,可能因此而額手稱慶,但我想提醒他們,且別高興得太早,香港人為自由民主抗爭的意志,從來沒有消沉過,只不過將以不同形式堅持下去。說一句不好聽的,暗裡的抵抗比起明裡的鬥爭,可能更有殺傷力,更具潛在的威脅。
社民連化作遊兵散勇,在不同的社會角落,與香港人深入相處,更明白巿民大眾的想法,更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國安法雖然凶殘,但國安法只是針對中共面臨的即時威脅,只要不公然反共,在基本法許諾的「五十年不變」裡,還有香港人周旋的大量空間。
香港沙田回歸祖國慶祝_2025-07-02.jpg
香港沙田區慶祝回歸中國28周年,豎立慶祝牌樓。圖片取自香港特區網站
首先,香港人對政府的管治,仍可以採取消極抵抗的態度,對政府的政策不認同﹑不服從﹑不配合,政府拿你沒有辦法;其次,香港人仍可以在基本法給予的「自由」範圍內,堅守自己的表達空間,批評政府的政策,監督官員們的言行;最後,我們仍可以關心世界大局,關心大陸的社會變化,傳播真相,抵制官方的洗腦謬論。
不同形式的抗爭,不一定要形諸文字,付諸行動,可以利用不同場合,嘻笑怒罵,據理力爭。現屆政府充斥一幫不學無術﹑奸侫縮骨的小人,他們為逢迎中共不知進退,做盡傷害香港人利益﹑也敗壞政府管治的蠢事。揭露這些人的醜惡嘴臉,以其之矛攻其之盾,讓他們「周身唔聚財」,那不但是應該的,也是基本法賦予香港人的權利。
對於中共的統治偽術,也有合法質疑的空間。最近中共大張旗鼓慶祝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但歷史真相是抗戰中的正面戰場都是國軍打的,包括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台兒莊大捷﹑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著名戰役,國軍前後犧牲一千多名將軍;相反的,共軍只打過一場平型關之戰,面對的只是日本人的輜重部隊。
關於抗戰,老毛曾訂出一個「七二一」方針,即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中共無恥至此,以致2015年馬英九在在台北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講話中也據此批判中共。這些歷史真相是記載在中共自己的歷史上的,不容置疑。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是中共肯定的,但時至今日,內外政策大變導致改革成果付諸東流,從政策層面檢討四十年來的改革歷程,也不會違反國安法。
香港的六七暴動,中共也有歷史結論,就是整場動亂都是四人幫極左政策推動的,這也有權威的官方論述作準,進一步追尋六七真相,批判極左的港澳政策,也是無可挑剔的。
以上只是舉例,還有大量的史實與政策都可以討論。至於讀書,那範圍更廣,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論述「壓榨型」與「包容型」政府的分別,由此入手去比較制度優劣,這也不至於違反國安法吧。
社民連雖然不在,但社民連的精神還在,精英們還在,他們只是散落民間,隱於草根,他們和所有民主派志士一樣,仍舊會站在抗爭第一線。近期中共中央對香港特區政府相當不滿,中聯辦主任突然換人,夏寶龍南來敲鐘督陣,證明李家超政府有負中央所托。香港巿民對政府加強監管,既有合法權利,也是公民義務,也是維護香港固有價值觀的應有態度。
借此機會,向社民連致祭,向長毛﹑陳寶瑩﹑阿牛﹑吳文遠﹑黃浩銘等社民連志士們致以手足的慰問。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本文原標題為:化整為零絕處求生,遊兵散勇仍有可為——祭「寧化飛灰不作浮塵」的社民連)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