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戰「香火」正燒穿台灣社會
在對台統戰上,宗教早已成為中國政府的前沿戰場。資料照片/鏡週刊

|即時

統戰「香火」正燒穿台灣社會

mirror-daily-logo

2025/07/07 06:20:00

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這不只是一場宗教儀軌之爭,更是一場跨世代敘事權的政治戰!
昨天是第十四世達賴喇嘛90歲生日,他日前宣布,將延續轉世制度,未來靈童將由「甘丹頗章基金會」依宗教傳統負責認定。為此中國政府迅速回應,聲稱藏傳佛教「是有中國特點的宗教」,甚至主張藏傳佛教「誕生於中國」。引用2007年所頒的「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強調轉世靈童「必須國內尋訪、金瓶掣籤,由中央政府批准」。

達賴的靈魂轉世必須中國批准

表面上是一場關於宗教承續的分歧,實則凸顯中國政府對宗教的根本態度:它不信仰宗教,卻壟斷一切與信仰有關的權威。對中國政府而言,宗教不是超越「人」的神聖事務,而是政治管理工具——它想掌握的不只是今生的信仰系統,更是來世的靈魂歸屬。
中國政府深知,宗教的力量不只來自信仰本身,更來自它能提供合法性的來源。在西藏,達賴喇嘛不只是宗教領袖,也是藏民族精神的象徵;因此,只要轉世制度還握在西藏流亡政府手中,北京就無法完全馴服西藏人民的心靈與認同。
這種統治「合法性焦慮」是中國政府長期對宗教採取高度政治管理的根源。宗教若不能與政權一致,就是不穩定因素;宗教若能被控制,就是維穩的手段。達賴轉世的主導權之爭,表面牽涉宗教儀軌,實際上是敘事權的爭奪。誰掌握敘事,就能改寫歷史、定義忠誠、建構身份。
中國政府為了合理化其政治介入,發展出一套「宗教中國化」的說法。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日前表示,中國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中國化不是限制,而是讓宗教與社會環境相適應,並稱藏傳佛教「本身就是中國化的典範」。
這種說法本身就充滿矛盾與政治意圖。一個無神論的政權,聲稱宗教必須「與國家相適應」,等於宣告宗教必須服從政權、臣服於國家控制。宗教中國化的實質,不是文化融合,而是政治改造——將信仰轉化為政權的延伸,把宗教變成政治的傳聲筒。

台灣信仰的敘事重建

這樣的模式,如今也開始輸出台灣。
在對台統戰上,宗教早已成為中國政府的前沿戰場。藉由進香團、神像贈送、文化論壇與節慶交流等形式,中國政府不斷與台灣地方宮廟建立人脈網絡,擴展其在基層社會的敘事力與滲透度。
其中最具戰略性的操作,是對信仰正統性的敘事重建。中國政府不斷強化一種話語邏輯——無論是媽祖還是五府千歲,或是關公與保生大帝,你我日常祈求庇佑的各種神祇,信仰的根源在中國,香火的正統在對岸。
當這樣的敘事被不加懷疑地傳播與接受,信仰就不再只是超越現世的精神寄託,而變成一種文化依附,有體無魂的稻草人。台灣民間信仰若自我貶抑為「祖源」的延續,而非自我開創主體性的延展,就等於自願讓信仰成為中國統戰話語的從屬物件。

無聲消解台灣心防的迫切危機

當前最急迫的危機是,這類操作不需高壓推進,只要包裝在信仰自由與民間交流的名義之下,就能避開制度的監管與麻痺社會的警覺。中國宗教統戰的真正目標,是在無聲無息中消解台灣社會的心防系統。
現代社會的防衛,早已超越武器與邊界。防衛的核心,在於能否維持一套清晰而堅韌的主體認知。而宗教統戰的操作,正是針對這層心理韌性而來——它不攻擊,而是同化;不擊潰,而是軟化。
當我們所信奉的神明被定義為主從關係,當我們對歷史、文化與身份的認知被對方主導甚至扭曲改變,民主社會的精神防線也就隨之動搖破損。心防一旦瓦解,國防再強,也只能防得住外敵,防不住內部的崩解。
因此,警覺宗教統戰,不是為了抵制信仰,而是為了守住信仰的自主性;不是拒絕文化,而是辨識文化成為統戰的政治載體。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建立,正是要讓人民能夠分辨:哪些是真誠的信仰連結,哪些是披著神明外衣的統戰滲透。
宗教糖衣未必致命,但會麻痺;統戰香火必燒穿社會,更會燒空我們的主體意識。看清楚誰在餵糖,誰在點香,誰在寫那場從信仰開始的政治劇本,是我們這個島嶼能否自持的關鍵。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