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怡忠/作者為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本文原載於《思想坦克》,經授權後刊出
以色列從6月12日對伊朗發動大規模空襲,精準擊殺伊朗軍情高層以及關鍵的核武科學家後,持續對伊朗發動空襲,總理納坦雅胡更宣稱伊朗首都德黑蘭的空防已被以色列空軍全面摧毀,以色列已經控制伊朗的天空。而伊朗在受到攻擊後也不甘示弱還以顏色,對以色列發動飛彈與無人機攻擊。雖然損害未如以色列對伊朗造成的傷害,但是對以色列大城如海法、特拉維夫、耶路撒冷等也都能帶來部分損害。各國對此呼籲這場空戰要盡速停手。
但當各國把重點放在以色列─伊朗的空襲時,川普總統先是說要求伊朗盡快回到談判桌,否則沒人會再等伊朗。接著《華爾街日報》在6月18日爆出川普決定要對伊朗參戰,但這個報導被川普政府否認,川普總統說他會等兩週再決定美軍是否要介入。但熟料說出此話不到四十八小時,美軍就對伊朗發動空襲。於伊朗時間六月二十二日凌晨兩點十分到兩點三十五分期間,七架美國B─2隱形轟炸機對著伊朗三個核設施基地擲下十四枚俗稱「堡壘破壞者(Bunker Buster)」、「炸彈之母(mother of all bomb)」的巨型鑽地彈(GBU─57型炸彈),以及發射數十枚戰斧巡弋飛彈,與出動近百架第四代與第五代戰機。
伊朗隨後為了報復,也對包括卡達在內的美軍駐中東基地發射飛彈,更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飛彈與無人機攻擊。而正當外界認為美國參與戰鬥使得以伊衝突進入一個新階段時,川普總統在六月二十四日又拋出以色列與伊朗已經達成停火協議。截至截稿時間為止,以色列與伊朗沒有對彼此再發動新的攻擊,但伊朗至今也沒有要與美國再度展開無核談判的意思。
以色列「崛起之獅」空襲行動與戰略意圖
以色列「崛起之獅」行動是以色列對伊朗發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空襲行動,共計出動了總數近兩百架的F─15、F─16、F─35等戰機,以及其他不同數量的各式無人機等完成任務。空襲與當地獵殺目標包括伊朗軍事領導階層、伊朗情報單位,各式伊朗空防設施、以及伊朗三大核武研究設施與核武科學家等。這個任務經過長時間縝密策畫,無人機甚至是在伊朗境內在接近目標區以遠端遙控方式起飛,導致伊朗措手不及。
而之後以色列總理宣稱伊朗首都德黑蘭的領空已被以色列宰制,更提出呼籲伊朗人民起義反抗,意圖顛覆自1979以來的伊朗神權統治。從這些作為可以看出,以色列的行動僅止於空襲與暗殺,更想要剷除伊朗核武能力,同時也期待透過這些行動使伊朗出現改變,汰換對以色列充滿敵意的神權政府。
伊朗三大核武設施分別是Isfahan核科技中心、Natanz位於地面的先進(核)燃料濃縮廠(Pilot Fuel Enrichment Plant)與另一座更大規模但位於地下的濃縮廠,以及深埋在地下的Fordow燃料濃縮廠。這三座濃縮廠確認可以將鈾濃縮到60%純度,遠超過核發電與醫療等需要的濃度要求,距離提煉出核武級的90%濃縮鈾更是只有一步之遙。如果伊朗持續利用其數萬支離心機展開濃縮過程,白宮更宣稱伊朗可能在兩週內就能提煉出可作為核武等級的濃縮鈾。
由於伊朗在2010聯合國大會演講曾提到要讓以色列從地球上消失,加上伊朗過去也數次宣稱大屠殺(Holocaust)不存在,因此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從2017年就在聯合國多次宣稱如果伊朗擁有核武,就會拿來對付以色列,因此以色列無法容許伊朗核武存在。
川普在第一任期時就退出針對伊朗核武而安排的JCPOA(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協議,但是回任後卻在安曼的協助下,在四月十二日與伊朗展開新的協議談判。但由於談判沒有結果,川普當時就撂話說如果兩個月沒下文,美國就不再與伊朗談判了。但伊朗認為川普要求美國可以掌握伊朗核子設施是如同肖話,而聯合國原子能總署(IAEA)也在5月31日發表機密報告宣稱伊朗已經產生更多具備武器等級的濃縮鈾。
美國也在該地區集結兵力以增加對伊朗的壓力。而在談判日趨對立,伊朗針對區域日增的美軍,開始威脅會對美軍基地展開攻擊後,美國在六月十一日也開始撤離其在中東的使館人員。在六月十二日,川普提到的兩個月協商期結束的第二天,「聯合國原子能總署(IAEA)」也發出聲明主張伊並未遵從核相關安全規定,以色列就針對伊朗核設施、能力以及斬首軍情領導階層發動「崛起之獅」的軍事行動。
如果以對破壞與延遲伊朗核武為目標來看,以色列「崛起之獅」的確對伊朗的核武基地與相關人員產生重大破壞,但囿於軍事能力,無法對弗爾多(Fordow)深埋地下近一百公尺的核設施產生具體破壞,美國在「午夜重槌 Operation Midnight Hammer」行動對弗爾多(Fordow)以及納坦茲(Natanz)投放的「堡壘破壞者」巨型炸彈,就是針對這個問題而做的,其對地下核武設施的破壞力不容小覷,但對於伊朗既有的濃縮鈾是否產生破壞則不得而知。因此美國幫這個忙的效果如何,還需要再評估。
波灣國家多譴責以色列與要求和平,七大工業國只要求伊朗停止擁核
伊朗核武問題是從2005年開始,與北韓核武問題不同的是,北韓不僅擁有核彈,從2006以來還試爆了五次,但伊朗的問題不是擁有核彈,而是「很可能」會擁有核武(但比起不知道是否有核武計畫的伊拉克,伊朗走向核武的趨勢是明顯且被國際公開認證的)。2005年的問題是在於當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在檢查時,發現有不少鈾下落不明,因此開始被外界懷疑是否被拿去搞濃縮鈾。而這個一開始算是「核違規」,之後也被發現是伊朗在偷偷展開濃縮鈾作業,只是伊朗堅稱自身的濃縮鈾操作是為了和平用途,因此有權這麼做。
但包括美英德等國對此並不認同。這是因為20%濃縮鈾遠超過發電與醫療所需(3─5%),因此無法接受這是用於和平用途的說法。之後大家在2015年達成「JCPOA協議」,但當時這個協議被以色列、阿拉伯國家與美國當時在野的川普團隊等激烈反對,認為這是給伊朗核武開綠燈的蠢笨作法。之後沙烏地阿拉伯積極介入葉門戰爭,結合阿拉伯世界與葉門青年叛軍(Houthis)打了幾年戰爭,都與當時他們認為美英等在JCPOA協議是有意放縱伊朗的發展有關。這也是川普在第一任時為何認為有可能帶來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建交,因為當時伊朗對中東影響力太大已讓阿拉伯世界的遜尼派力量感到擔憂。
這次以色列對伊朗發動攻擊,雖然以色列辯稱是基於自衛而只好對伊朗採取行動以阻止核武的出現,所以是以色列的先制防衛作為而不是軍事入侵。但以色列此舉還是很難以被動自衛辯護。與伊朗長期有緊張關係的海灣國家(GCC),就幾乎一致譴責以色列,認為以色列不該對伊朗發動軍事攻擊。
安曼、沙烏地阿拉伯與卡達的譴責最為激烈。安曼因為是美伊核武談判的東道主,以色列發動攻擊自然會降低美伊持續談判的可能性,對於已投注諸多政治資本的安曼來說,其負面影響會很直接。沙烏地阿拉伯也對以色列的攻擊表達強烈譴責,這個變化與沙烏地阿拉伯這幾年將重點放在尋求與伊朗和解的態度轉變有關,也和以哈戰爭發展出加薩的人道危機相聯繫,因此對以色列的態度就更為強硬。
卡達在沙烏地阿拉伯提出聲明後一小時內也跟著提出,用的語言幾乎一樣。有趣的是,卡達過去與伊朗一向交好,是海灣國家中對伊朗外交的異數。2017年也因為這樣的好交情出現了其「被海灣國家群斷交」的事件。當時領導與卡達斷交的就是沙烏地阿拉伯。因此現在卡達與沙烏地阿拉伯就以伊衝突的同步主張,就值得進一步觀察。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與巴林也同樣譴責以色列,但比較像是缺乏具體行動的言詞譴責。這兩個國家都因為「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而與以色列建交,兩國都沒有因為以色列對伊朗的攻擊而與以色列斷交。巴林的聲明還呼應川普總統要求伊朗回到美伊談判的立場。
有趣的是,當以色列攻擊伊朗時,「七大工業國會議G7」正在加拿大召開。川普總統開了一天會就提前折返美國,而七大工業國對於以伊衝突的聲明,沒有譴責以色列,反而強調伊朗不應該擁核,並支持以色列有權自衛。這聲明形同默許以色列對伊朗的攻擊行動。但還是有個別G7國家發表譴責以色列聲明的,例如日本在衝突開始後就直接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表示反對態度。
俄羅斯與中國在以伊衝突時都站在伊朗這邊。特別是當以色列攻擊發生時,正好「上海合作組織(SCO)」在哈薩克開年會,因為伊朗也是上合組織的會員國,「上海合作組織」對此事件發表譴責以色列發動軍事攻擊,呼籲對伊朗核議題要和平對話解決的聲明。顯示「上海合作組織」有明確譴責以色列的集體立場。俄羅斯總統普丁說以色列對伊朗的攻擊是非法的,中國也譴責以色列。
但問題是中俄兩國除了嘴巴說說外,沒有任何實際行動支持,而且都要求降溫。伊朗提供大量的無人機是俄羅斯能持續維持高強度攻打烏克蘭的關鍵,中國與伊朗還在2021年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聲明,但中俄面對伊朗被打成這樣,除了發聲明外沒有任何具體行動,反而真正出面調解讓以伊停火的是美國總統川普,既不是俄羅斯總統普丁,更不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之後當美國對伊朗核相關設施發動轟炸後,海灣國家反而對美國行動是表示沮喪(dismay)與高度關切(deep concern),但沒有出面譴責美國的作為。而當伊朗之後對駐卡達的美軍基地發動飛彈報復攻擊後,幾乎所有海灣國家對伊朗都表示強烈譴責。這是因為當伊朗在攻擊美軍基地的同時,也同樣是在攻擊阿拉伯世界的卡達。
現在我們看到,海灣國家多有譴責以色列對伊朗的攻擊,之後當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時,海灣國家反而沒出面譴責美國,而是對美國此舉表達沮喪(dismay)與高度關切之意。當伊朗對駐卡達的美軍基地發動攻擊後,海灣國家則是聯合一致強烈譴責伊朗侵犯卡達國家安全。
七大工業國會議對以伊衝突更似乎是有默許以色列行動的立場,雖然個別國家如日本對以色列行為表達不認同的態度。而當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後,北約秘書長更表示不認為美國此舉有違反國際法。伊朗雖然有「上海合作組織」以集體聲明譴責以色列與表達挺伊朗的態度,但沒有任何實質支援,特別是中俄兩國更只是嘴巴講兩句但沒有具體行動。從這些跡象可以看出,伊朗此次是相對孤立的。
以色列空襲伊朗,是出於對美國的信任還是不信任?
由於以色列發動「崛起之獅」行動攻擊伊朗前,美國正與伊朗在安曼展開核協商,而以色列對伊朗發動攻擊的時間,又剛好是川普對伊朗提完成協議截止時間後的第一天。對此有人說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與美國總統川普配合得剛剛好,川普利用以色列可能動武以對伊朗施壓,一旦伊朗不從就放手讓以色列發動攻擊。之後川普也對伊朗發動攻擊更是應以色列要求,直接把伊朗的核設施打殘,讓伊朗核武計畫倒退很多年。
但也有人說以色列此舉反讓川普想完成的伊朗核協議變得更遙遙無期,因此川普是被納坦雅胡擺了一道。而之後川普對伊朗發動的攻擊不完全是為了配合以色列,而是透過這個攻擊重新在以伊衝突佔到主動位置,因為美國有轟炸伊朗,所以對難纏的納坦雅胡反而增加議價籌碼,同時因為轟炸的方式很精準,但規模又很有限,對伊朗顯示了十足的嚇阻效果,亦即如果伊朗不願就範,更嚴重的會在後頭(試想如果連在地底下近百公尺深的高強度核設施都沒能逃過毒手,伊朗領導者無論躲在哪裡都可能會被揪出精準獵殺)。川普這個對伊轟炸是同時對以色列與伊朗出手。
事實可能是這兩種解釋都存在,只是比例稍有不同。因為川普五月訪問中東時,去了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卡達三個國家,還與敘利亞新領袖見面,並同意在安曼展開與伊朗的核談判,之前川普政府也與哈瑪斯展開秘密談判,並在川普啟程去中東前讓哈瑪斯釋放美國人質。這些操作基本上沒有事前與以色列討論或是諮詢。
因此川普五月中東行後的美以關係並不順暢。尤其是與伊朗的協商讓以色列心生不少疑慮。也因此納坦雅胡總理對伊朗發動攻擊,固然他是等到兩個月還沒談出協議的川普紅線被越過後才發動攻擊,但紅線一過旋即對伊朗展開猛攻,也似乎暗示了以色列對這個美伊協商根本不看好,因此才不願再多給一兩天時間,死線一過就直接對伊朗發動攻擊。而這個攻擊一方面是針對伊朗,同時也有對川普喊話的味道。
此外,納坦雅胡本身對伊朗攻擊的目標顯然不只是要摧毀或是延遲伊朗的核能力,他也提到希望有政權輪替。但後者要求被美國直接打槍。在防長赫格塞斯與參謀本部聯席主席肯恩針對「Midnight Hammer午夜重槌」行動的聯合記者會上,防長赫格塞斯一再強調美軍攻擊只針對核設施,沒有攻擊伊朗政軍領導,也無意造成政權更迭(regime change)。明示美國目的相當有限,也顯示與以色列目標的不同。
但川普轟擊伊朗此舉也不能說是被以色列逼迫,導致其必須放棄與伊朗的核談判。因為伊朗的確在過程中相當頑強無意配合。在以色列發動的攻擊已讓伊朗危如累卵後,美國的趁勢追擊會更凸顯美國的威力與伊朗的無力,更容易迫使伊朗就範。而這個攻擊也讓美國日後對以色列行動的約制上佔上風,因為美國這次是幫以色列處理以色列無力解決的問題,而這個行動也讓以色列宣稱要殲滅伊朗核能力的目標大部分達成,使得以色列就更沒有理由持續對伊朗發動攻擊(除非美國首肯)。以十四顆「堡壘毀滅者」重挫伊朗核計畫,並讓納坦雅胡乖乖閉嘴,使其以宣稱達成「崛起之獅」行動目標的方式,不再要求對伊朗發動更多攻擊,也不再談所謂的伊朗政權輪替。
感覺以色列與美國在對伊朗態度是有分歧的,雙方的共同點就是阻卻伊朗核武計畫,但在其他方面的目標卻有相當程度的差異。以色列不是美國在中東的馬前卒,川普政府也不是部分美國學院人士所說,是被「以色列遊說團牽著鼻子走的傀儡。預期在未來,這次看到的美以分歧還會持續出現。
川普此次對伊朗出手的目的與效果如何?
外界對於川普此次出手轟炸伊朗的動機有各種解讀,但重點是川普此舉所造成的後果與影響會是什麼。
有人說川普此舉會讓美國再度陷入中東的戰亂漩渦,導致中國認為美國注意力會因此分散,而增加北京對台灣下手的機會。但這個判斷是認為美國此舉會導致美軍深陷對伊朗的戰局,如同2003年美軍同時深陷阿富汗以及伊拉克的處境。可是與2003年美國不僅佔領阿富汗,還直接派兵攻進伊拉克的情形不一樣,這次美軍只是發動轟炸,沒有要派陸軍進攻伊朗的打算。此外伊朗雖然對美軍基地發動飛彈報復攻擊,但據說這個舉措在事前有透過其他管道讓美英知道伊朗準備要打哪裡,伊朗也是打完一波就停手,顯示更像是有意求和,而不是持續攻擊。之後伊朗的攻擊對象還是轉到以色列身上。因此所謂美國之後會困在對伊朗戰事的情形應該不至於出現。
而川普應以色列要求對伊朗出手之舉,也讓美國對以色列之後的行動具有政治制約能力。這不僅形同以色列虧欠美國一次,也意味著之後以色列如想要與美國對著幹也會有所顧忌。這也是當川普政府強調美國無意尋求摧毀伊朗政權後,之前高喊希望伊朗人起義推翻神權統治的納坦雅胡總理,也改口宣稱以色列「崛起之獅」行動已完成目標而準備同意停火了。
川普轟炸伊朗的行動,相信會讓北京感到膽戰心驚,但緊張之情也會有所舒緩。會讓北京膽戰心驚是因為川普真的會出手,而且此次美國大規模轟炸行動的隱密程度讓中俄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因此也沒辦法通知伊朗。這也是美機從頭到尾可以來去無蹤,沒有遭遇到任何伊朗的還擊之故。這種行動的規模以及隱密程度,還有美國真的會使用武力轟擊,這肯定讓北京感到膽戰心驚。知道一旦與美國直接幹上,北京所遇到的是什麼樣的對手。川普此舉也讓有關美國在台海有事時不會軍事出手的「疑美論」聲量,消風了不少。
但美國從頭到尾強調無意搞政權輪替,這麼大規模行動只是針對伊朗的核子設施,不是要打擊伊朗軍力等操作,讓防長赫格塞斯在新加坡香格里拉會議演講一再提到:美國無意圍堵中國、無意對中國搞政權輪替,不會主動對中國開戰等宣示,就更具有可信度了。北京可能也會發現,川普政府傾向於打成本較低的順手球,其海外軍事介入會更傾向於不扮演逆轉戰局的角色。
伊朗影響力大幅削弱,也意味著俄羅斯與中國在中東地區過去一段時間的戰略投資可能血本無歸。現在以色列已在中東地區建立無可比擬的軍事威懾力量,甚至過去相當忌憚伊朗的阿拉伯世界也會開始展現新的戰略主動性,過去二十年伊朗支配中東地緣政治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以及以色列會是中東地緣政治的新主角。
中國是「崛起之獅」以及「午夜重槌」行動的最大受害者。中國此次對挨打到不行的伊朗毫無任何協助,之前在印巴衝突建立起的中國武器與戰法好棒棒之風向,因此受到重挫,也讓其他與中國簽署類似全面戰略夥伴協議的國家,會嚴重懷疑中國的戰略信用度。
而中國因不願譴責哈瑪斯恐怖攻擊而使其與以色列關係大幅惡化,去年底敘利亞阿塞德政權的垮台等,這些發展都對中國在中東的戰略部署造成極為負面的影響,現在連伊朗都開始朝不保夕,中國過去在協助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復交的風光,也就一去不復返了。因為伊朗是中國降低對波灣油源倚賴的關鍵,因此北京不能讓伊朗神權政府垮台,這表示中國除了要持續支持俄羅斯外,北京現在也可能要承擔伊朗的經濟問題,這對於內部已經十分脆弱的中國經濟,處境更是雪上加霜。
此外,美國的威望在這兩個月期間因協助印巴停火與以伊停火而大幅上漲。川普更因對伊朗動手,讓所謂「川普總是會膽怯TACO」的聲量下降不少。川普政府一方面在與其他國家展開強勢關稅談判,但當戰爭發生時,卻是美國在出面帶來停火。中國根本做不到對印巴或是以伊的停火,而自顧不暇的俄羅斯也自動靠邊站。
當世界出現這麼不平靜的狀況時,還是美國有能力將情勢降溫。這也意味著雖然美國盟友及其他國家在關稅上對川普恨得牙癢癢,但一旦開戰後,美國還是大家積極想去爭取的對象。不是中俄,但也不是歐盟或是其他歐洲國家。
對台灣的啟示
針對以色列「崛起之獅」行動的成功,台灣已有不少軍事評論家提到情報戰(以色列)與反情報戰(伊朗)的重要性,不論是學習以色列的主動情報部署,還是從伊朗被嚴重滲透的慘境好好反省等,都是重要的功課。而以伊空戰也再度凸顯印巴空戰習得的三大教訓:無人機對戰場布局與戰務管理的改變、長程飛彈與超音速飛彈的重要性、以及在輿論戰及認知戰掌握先機對實體戰事發展的重大影響等。
以伊空戰開始後,國際原油價格曾有緩慢提升,但美軍介入轟炸後,原油價格反而出現滑落,即便伊朗要威脅關閉荷姆茲海峽,但也未影響油價的下跌趨勢。相信這與伊朗認知到關閉荷姆茲海峽對伊朗會有更負面的影響有關,而這個趨勢也表示從現在起,除非以伊出現地面戰(幾近不可能)才會有油價的大幅攀升,否則在美軍轟炸後,油價反而更趨向穩定,而不是巨幅的起落。
以伊美的衝突並沒有給中國帶來戰略機會,或在台海出現有機可趁的空間,反而拆解了中國過去四、五年在中東建構的戰略佈局,也讓美國對中國的壓力變得更為巨大。過去中國經營可以與美國相頡頏的國際印象,在其無力對伊朗伸出援手後,北京的國際信用也大打折扣。這些發展可能迫使中國進一步內縮,現在以先處理與美國的關係再說。
只是中國並不會因此放鬆對台灣的各種壓力,但顯然北京會更需要台灣內部與中國配合的勢力積極出手,而不是自己對台灣直接發動攻擊。這也可以理解為何北京明知道會有反效果,但卻像抓狂般在近期對台灣的政治積極發言。這是因為北京擔心在其無力處理外部議題,內部經濟問題又持續無解之際,其在台灣的友好勢力會被大罷免搞到全軍覆沒,在這樣強烈的不安全感作用下,導致北京出現這種瘋狂作為。
台灣只要在與美關稅談判有好的結果(目前所聽到的訊息都十分正面),這個局勢發展相當於幫台灣爭取了更多時間以強化自己。這是對台灣千載難逢的關鍵時機,我們絕對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