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類鼻疽?
類鼻疽是由類鼻疽伯克氏菌所感染之疾病,疾管署表示,此致病菌以腐生之方式,存在於特定的土壤或水中,許多不同的動物均可能被感染,包括羊、馬、猪、猴、囓齒類、鳥類等,但目前尚未證實這些動物為重要的傳染來源。
類鼻疽如何傳染?
類鼻疽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他人。
類鼻疽的潛伏期、症狀:
類鼻疽感染潛伏期短至2天,長至數月或數年,以9天為發病高峰期,在臨床上類鼻疽的症狀差異極大,從無症狀、發燒、咳嗽、肺炎、嚴重敗血性休克、慢性內臟器官或局部皮下化膿都有可能,其中老年人、糖尿病、癌症、腎功能不佳等慢性疾病或免疫力較差的人為感染高危險群,風災時應避免外出。
疾管署表示,其潛伏期長,症狀時常被視為一般感冒而被忽略,雖然目前台灣因感染類鼻疽的致死率約為4.5%,不過國際統計最高達75%,因此仍不可輕忽。
疾管署呼籲,民眾颱風天清掃家戶環境時,務必配戴防水手套、穿防護膠鞋、口罩等個人防護,工作完畢應以肥皂洗手,以避免感染類鼻疽;若有疑似症狀應儘早就醫,並告訴醫師居住地區或污水曝露史,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