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站在這裡,請聽聽我們說的話——詩人張芳慈寫客語的自在與挑戰
客家詩人張芳慈。圖/鏡文學

|即時

我們站在這裡,請聽聽我們說的話——詩人張芳慈寫客語的自在與挑戰

2025/04/30 17:33:00

採訪、撰文/鏡文學許文貞

攝影/桑杉學

詩人張芳慈是來自臺中東勢山林裡的孩子,說著當地獨有的大埔腔客語。
那是她從小跟家人說的母語,但與其他客家話迥異的腔調和用字,讓她也曾經在後來的都市生活中,被其他地方的客家人說「好奇怪的腔調」,甚至得到「妳在說閩南語吧」的質疑。「為什麼我說的客家話,別的客家人卻有所質疑?」這讓她備受打擊,忍不住回家問媽媽:「妳教我的,真的是客家話嗎?」
參與客家母語運動後,她明白,那是客家話沒錯,是只有來自臺中東勢等五個村莊的客家人講的大埔腔——根據客委會發布的「110年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約5.9%的臺灣客家人會講大埔腔,相較57.7%的四縣腔和44.4%的海陸腔,算是少數。
她學會辨識客語的其他腔調,像是較常見的四縣和海陸,她都聽得懂,在客語之外,閩南語她也略懂。她常常聽人說,客家人很自卑,在社會上是隱形的,但她雖然說著與眾不同的大埔腔客家話,卻不想隱形。
「某次參與客語的研討會,要報告一篇論文。那篇論文,我本來就全篇用客語寫,在報告的時候,我也決定用大埔腔客家話講。」張芳慈露出頑皮的笑容。「我不管其他人聽不聽得懂,我只覺得,既然你們很少聽到大埔腔,那我就要多講。我要給你一個機會,讓你們聽聽我們的語言。」後來她讀了德希達的一些論述,更加深讓自己的語言不被抹平的意志,讓那些音義成為有皺摺態度的客家。
這段經驗寫成客語詩〈出席〉,描述自己說話時喉嚨彷彿有炭火燒、諸多感受翻滾當下顫抖到難以站好;大埔腔有些人聽不懂,有些人從未聽過。「毋過/我決定分厥等一個機會」(不過,我決定給他們一個機會)。
畢竟自始至終,張芳慈從來不因為自己講的語言很少人懂,就覺得需要「融入主流」。「存在就是一種自信。」就像她自己寫過的另一首詩:「毋管你歡喜也毋歡喜/我等都企在這位」(不管你高興還是不高興/我們都站在這裡)。而因為參與公共事務,對其他客家腔調也學習了解。

從小叛逆的客家少女

......詳細專訪內容,請見《鏡文學》專訪全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