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鏡文學許文貞
攝影/桑杉學
張郅忻是少數能流利「講客話」的七年級客家作家。生長在客家大家庭,又來自新竹這個海陸腔大本營,縱使父母輩經歷「禁說方言」的時代,客語依然是當地流通的重要語言。
她又是長孫女,因為父親與她的生母在她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離異,她從小被阿婆帶大,也跟在阿太、阿公這些家族身邊轉,每次阿太和阿婆婆媳倆吵架,都用客家話抱怨給這個小女孩聽,要「毋識客話」也不容易。
不過,用客字寫客語,對張郅忻來說,是對母語、對家族故事的重新認識。
「一開始寫的時候,我沒有刻意查客語字典,直接以發音和印象去猜大概可以用什麼字。我不會特別講究,有些客語字我自己知道,有些則是習慣的諧音字,覺得用諧音去表達,好像就差不多。」
後來,張郅忻在大學的客家系短暫工作半年,學校老師研究客語字、編客語辭典,她便跟著學,寫專欄文章時,也就開始在意客語正字,回頭找自己曾經聽過、卻不一定知道怎麼寫的客家詞彙,這才發現有些詞跟她原本的印象很不一樣。
例如「logˋ sienˇ」(海陸腔)這個詞,張郅忻從小聽阿婆用這個詞形容她的父親,像是在說父親因為過度天真,行事不夠謹慎,久而久之覺得這個詞應該帶有負面的意思,一開始猜測應該是寫作「落險」。沒想到客語正字竟然寫作「樂線」,就是生性樂觀的意思。
張郅忻笑說:「我知道在什麼情境可以用這個詞,但我不知道要怎麼連結到它的文字,這次看才嚇一跳,文字看起來好正面喔。」內心的疑惑也隨之解開:原來阿婆可能不是在數落父親過度天真啊。
她把這份感觸化做客語散文〈樂線〉,收錄在這次受客委會與鏡文學邀請參與的「客語文學作家創作計畫」的散文集《覓蜆仔》裡。感覺陌生,又很熟悉,一個個存在於張郅忻記憶中、有聲音卻沒有形狀的客語詞,從抽象到具體,終於找到屬於它們的文字。
長大才發現客家人是少數
......詳細專訪內容,請見《鏡文學》專訪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