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第五縱隊的二大模式:西安事變2.0與瓊崖縱隊
除了軍力軟硬體戰術指標之外,關乎人心、忠誠與國家認同的第五縱隊,也正威脅著台灣的國防安全。圖片取自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即時

如何破解第五縱隊的二大模式:西安事變2.0與瓊崖縱隊

mirror-daily-logo

2025/07/18 06:40:00

戰略風格/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主筆
當前台海局勢波譎雲詭,兩岸軍事對峙的討論日益升溫,多數分析聚焦於可見的軍事硬實力:例如解放軍的航空母艦、兩棲登陸艦隊與飛彈數量,對比國軍的飛彈防禦部署與不對稱戰力等等,但這只是唯一的威脅或戰場嗎?
在前述可計算的軍力軟硬體戰術指標之外,一個更為隱蔽、也可能更具顛覆性的戰場,正悄然成形。這個戰場,關乎人心、忠誠與國家認同,其核心威脅,便是所謂的「第五縱隊」(Fifth column)。
本文旨在透過分析「高層顛覆」與「軍事內應」這兩種第五縱隊的典型模式,深入推演其對台灣防衛作戰的致命衝擊,並探討政府、國軍乃至整體社會的應對與反制之道。

對抗「第五縱隊」:台灣防衛的隱形戰線

第五縱隊原意指潛伏在內部進行破壞,與敵方裡應外合,不擇手段意圖顛覆、破壞國家團結的團體,其威脅性遠非一般所稱的『內部分歧』甚或『雜質』所能比擬。
在未來台海衝突中,第五縱隊則是指中國潛伏在台灣的代理人或敵軍,可能包括間諜、遭滲透的公務員、軍人、親中團體或被收買的個人。
中國亦可能通過經濟滲透、文化交流或網路滲透,培植這類力量,某些第五縱隊可能以合法身份掩護,如觀光客、商人、學者或媒體人士,難以被察覺。他們可能長期潛伏,平時從事情報蒐集或輿論操作,戰時則執行破壞任務。
例如在戰前走私槍械或攜帶攻擊性彈頭的FPV無人機,武裝已經潛伏人員,第五縱隊馬上變成具有戰力的游擊隊,但「武裝打游擊」並不是第五縱隊對台灣最有破壞的戰法。
在21世紀,第五縱隊的威脅根據其目標與手段,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劇本,分別對應著台灣的「大腦」(政府中樞)與「身軀」(作戰與基礎設施),意圖從根本上瓦解我們的抵抗能力。

第五縱隊模式一:高層指揮系統癱瘓的「西安事變2.0」

1936年的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的轉捩點。當時張學良與楊虎城因不滿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迫使其同意「停止內戰、聯共抗日」。此事件顯示內部力量的叛變如何改變政治局勢。
西安事變百度
西安事變中,張學良強押了蔣介石。圖片取自百度百科
近期曾任鄧小平翻譯,現任北京智庫的中國學者高志凱,拋出「二次西安事變」(或稱西安事變2.0)的設想,主張透過控制台灣領導人以實現非戰統一,即所謂和統與武統之外的第三條路線「智統」。
此模式的核心目標,並非直接在戰場上殲滅軍隊,而是透過劫持或策反國家最高政治與軍事領導層,直接癱瘓整個國家的抵抗意志與指揮體系。
這是一種直指權力核心的「政治斬首」。其行為者可能是潛伏已久、位居要津的政治人物、高階將領,甚至是掌握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運作的技術官僚。
在台海衝突的劇本中,其情境可能是:在戰事爆發前夕或戰爭初期,潛伏者採取行動,以物理或非物理方式(如散播假消息、切斷通訊)控制國家領導層,製造指揮真空。
緊接著,透過官方頻道發布混淆視聽的命令,例如宣布放棄抵抗、下令部隊停火,甚至是主動「邀請」解放軍登陸以「恢復秩序」。如此一來,國軍的動員與反擊將在第一時間被制止,台灣的抵抗意志亦將土崩瓦解,最終為敵方創造出兵不血刃、以「和平」為名的佔領條件。
第二次西安事變高志凱yt
中國學者學者高志凱,拋出西安事變2.0的設想,就是先控制賴清德以實現非戰統一。圖片取自高志凱Youtube頻道

第五縱隊模式二:「瓊崖縱隊」的軍事內應模式

1950年解放軍攻下與台灣面積相當的海南島,是其在國共內戰末期的重要勝利。當時在海南島的10多萬國軍構築「伯陵防線」,憑藉瓊州海峽天險與海空優勢,試圖長期固守。
解放軍登陸兵力也大約10萬人,與國軍相當,故此役也打破了傳統登陸作戰攻方需有三倍兵力的原則,且解放軍當時並未掌握制空與制海權。
戰役關鍵在於「瓊崖縱隊」的貢獻:這支由中共於1927年建立的游擊隊伍,長期在海南島內從事抗爭,控制中部山區。海南島戰役前期,瓊崖縱隊收集國軍情報,破壞防線,牽制國軍兵力,為解放軍偷渡創造條件。
戰役展開後,縱隊協助解放軍40軍與43軍登陸,通過熟悉地形的游擊戰與民眾動員,配合解放軍在黃竹、美亭等地的決戰中擊潰國軍,顯示潛伏在島內的敵軍力量,可以迅速放大外來軍事行動的成效!
相較於前者對「大腦」的攻擊,「瓊崖縱隊模式」則專注於對「身軀」的破壞。其核心概念是作為侵略軍的「在地嚮導」與「破壞先鋒」,從內部系統性地削弱台灣的防禦體系與作戰潛力。
紅色娘子軍圖片取自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官網
1972年的中國樣板戲《紅色娘子軍》,就是以瓊崖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特務連為原型。圖片取自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官網
其行為者可能遍布社會各個角落,包括受策反的軍、警、公務員、預備役人員,以及由在地協力者組成的秘密破壞小組。在戰時,這個潛伏網絡將全面啟動:
1、在情報層面,他們會為解放軍提供我方高價值軍事目標的即時、精確位置,例如機動飛彈發射車、雷達站、戰管中心與指揮所,並能引導敵方特種部隊滲透上岸,直搗黃龍。
2、在破壞層面,他們會在戰爭爆發的同時,對全台的電力、通訊、金融、交通等關鍵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攻擊,製造社會恐慌,遲滯國軍的集結速度與後勤補給。
3、在軍事層面,他們可能在解放軍發動兩棲登陸前,搶先佔領或控制特定的港口、機場或戰略要地,甚至只需控制一小塊,就可能為敵軍主力建立穩固的「登陸場」,讓我方的灘岸決勝戰術構想徹底破產。

21世紀「第五縱隊」對台灣「整體防衛構想」的衝擊評估

台灣的「整體防衛構想」核心在於「戰力保存、濱海決勝、灘岸殲敵」,並強調發揮不對稱戰力與全民總力。然而,第五縱隊的存在,將從根本上侵蝕此構想的根基,帶來多層次的連鎖衝擊。
前述「西安事變」與「瓊崖縱隊」這兩個橫跨不同時空的案例,共同指向一個亙古不變的兵法原則:「由內而破」,往往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致勝之道。
首先,指揮鏈的斷裂將是立即且致命的。「西安事變2.0」一旦發生,國家政軍指揮中心失能,將使總統作為三軍統帥的指揮權失效。各級部隊將因命令混亂或中斷而陷入各自為戰的絕境,無法形成有效的聯合防禦體系,整體防衛構想在起點便已崩潰。
其次,不對稱戰力的瓦解將接踵而至。國軍仰賴「打了就跑」的機動飛彈與無人機等不對稱戰力,其生存關鍵在於高度的隱蔽性與機動性。但若有「瓊崖縱隊」模式的內應提供即時情資,這些被寄予厚望的「致命武器」,可能在發射第一枚飛彈前,就已在集結區或移動途中遭到敵方精準摧毀。
再者,社會韌性的崩潰將使全民防衛淪為空談。內部的關鍵設施一旦遭到大規模破壞,不僅軍事動員受阻,民生系統也將陷入停擺。屆時,謠言與恐慌將如瘟疫般蔓延,社會秩序蕩然無存。民眾連基本的生存都成問題,遑論支援前線、投入後備動員?這將嚴重削弱台灣的抵抗意志與戰爭潛力。
最後,內部的混亂將遲滯外援的介入。當台灣內部出現真假難辨的投降訊息或嚴重的政治動盪時,有意馳援的國際夥伴(特別是美國)將難以在第一時間判斷局勢真相,對於是否軍事介入、如何介入,勢必產生猶豫。
這種猶豫將為解放軍爭取到最寶貴的戰略時間窗口,可能在國際社會做出反應前,就已造成既定事實。
顧立雄萬安演習
受到中共指使潛藏在台灣內部的第五縱隊,嚴重威脅台灣的國家安全,圖為國防部長顧立雄視導萬安演習。圖片取自國防部發言人室臉書

建構台灣全方位的反滲透防禦體系「防微杜漸」

面對解放軍未來攻台,可能的第五縱隊潛在威脅,我們必須建構一個涵蓋政府、軍隊到社會的全方位、深層次防禦體系,防微杜漸,清敵於肘腋之內。
1、在政府層面:首要任務是強化法制與國家韌性,必須檢討並持續完善《反滲透法》、《國安法》等相關法規,提高對滲透行為的嚇阻力與懲處力度。同時,應針對所有接觸國家機密、軍事核心及關鍵基礎設施的公職人員,建立並嚴格落實背景安全查核機制。
更重要的是,必須確保政府領導層的備援計畫(如「萬鈞計畫」)真實有效,演練在指揮中樞遭突襲或失能時,第二、第三指揮鏈能即時無縫接軌,維持國家機器的運作。
2、在國軍層面:核心在於強化內部保防與實戰化演練,軍中反情報與保密防諜工作必須從嚴、從實,徹底肅清潛在的洩密管道,並建立官兵對滲透與策反的高度警覺。
在「漢光演習」等年度重大演訓中,應將「內部出現叛變」、「關鍵設施遭內應破壞」等情境納入實兵對抗想定,磨練各級部隊在指揮中斷、通信受擾、後勤不繼等極端狀況下的應變與獨立作戰能力。
3、在社會層面:根本之道在於鞏固心防與厚植民防,政府與民間應協力提升全民的媒體識讀素養,建立權威且快速的假訊息澄清機制,以抵禦認知作戰。同時,應大力推動社區型的民防體系,讓民眾具備基本的急救、救災、治安維護與緊急應變能力。
當社會具備強大的自救互救能力時,就能有效壓縮內部破壞者製造恐慌的空間。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凝聚以自由、民主、人權為核心價值的國家認同,這是抵抗任何內外威脅最堅實的心理防線。

禦敵于千里之外 更要清敵於肘腋之內

總結而言,第五縱隊是解放軍意圖實現「低成本、高效率」侵台目標的關鍵變數。它如同一種侵入國家機體的病毒,其威脅程度絕不亞於來自外部的飛彈與戰機。從「西安事變2.0」的政治顛覆,到「瓊崖縱隊模式」的軍事內應,這條看不見的戰線,直接挑戰著台灣的指揮樞紐、作戰韌性與社會凝聚力。
台灣的永續生存,不僅僅繫於國軍官兵的血肉長城與精良武器,更深植於一個廉潔的政府、忠誠的軍隊,以及一個警覺、團結且具備高度韌性的公民社會。
國人應正視並積極應對第五縱隊的威脅,將其視為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要務,唯有建立起從政府到民間,從法制到心防的立體縱深防護網,才能確保在真正的危機來臨時,台灣不會因內部的脆弱而提前崩潰。
禦敵于千里之外固然重要,但清敵於肘腋之內,更是我們贏得未來生存之戰的先決條件!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