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定謙解釋:「重看11年前的演出片段,覺得他當時有一點刻意演出。但如今他完全可以本色出演,不僅是他也夠老了,再來是他跟這個角色的悲觀及對生命的看法,其實跟他本人很像。」
吳念真表示「其實看劇本的當下是很抗拒的,不要看我廣告上都笑咪咪的,其實創作者都很敏感,像《八月,在我家》這個劇本,編劇寫每個角色時就要變成那個人,一件事情要從10多人的角色寫出,其實編劇在腦子裡已經當過這10幾個角色,這樣的同理是一件很心累的事。」
同樣身為創意工作者的吳定謙感慨說道:「同理心多的人,生活上是很辛苦的,心裡會有很多疑問,甚至會疑惑未來是否存在美好?但是也是保持著疑問才能探究,繼續寫出新東西。」
雖然被導演吳定謙吐槽,吳念真還是覺得演出這個角色很過癮。他剖析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但家庭偏偏把這些獨立生命集合在一起。你對家人有怨、有恨,卻不敢說。」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角色扮演的時候,就像父親就應該什麼樣子、媽媽就是什麼樣子,但有不屬於或者不被家庭接受的某些觀念或是某些行為時,他會隱藏起來,問題一旦爆發,就是戲的開始。
吳念真表示,我們總說「家」是最後的堡壘,遇到挫折或風吹雨打時還有一個地方可以依靠;但有些時候,「家」有可能是逃不出去的牢獄,無法選擇卻也無從逃脫。戲劇反映人生,角色藏著心事,不要以為這是八點檔,因為每一句台詞、每一場戲,都是在替無數家庭說出沒說出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