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風險以及美國政策的多重驅動下,台灣科技大廠正加速在美國的布局。其中,美國科技巨頭扮演了關鍵推手,積極號召其供應鏈夥伴「東進」,促使包括台積電、鴻海、廣達在內的指標性台廠,在美國擴大或建立生產基地。廠商表示,在美國壓力下,科技大廠加快赴美腳步,同時已經發生「母雞帶小雞」的磁吸現象,許多中下游廠商都在評估一起去美國。

2025年4月14日,一則輝達官方聲明震驚外界,輝達聲稱將首次在美國製造的AI超級電腦,「美國製造是玩真的」,這則聲明點名台積電、鴻海及緯創和矽品等供應鏈夥伴,在美國打造一條龍的AI超級電腦生產線,業界認為,這就是輝達先前也宣布,將與合作夥伴共同投資高達5000億美元,在美國打造AI基礎設施的具體展現。
以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角色,要達成川普美國製造理想,台灣供應鏈會是最強後盾,觀察台灣科技大廠,不只台積電,鴻海、廣達等下游組裝廠都在川普上任後動作頻頻,在美國製造壓力下,台灣科技業東進美國大遷徙勢在必行。
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最具指標性。其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投資計畫規模驚人,總額高達1650億美元,涵蓋三座先進製程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廠及一座研發中心 。
此舉不僅是為了滿足蘋果、輝達、超微等美國大客戶的在地供應需求 ,也是對潛在關稅壓力的回應 。輝達已確認,其新一代Blackwell AI晶片已開始在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生產 。然而,台積電也坦承在美設廠面臨嚴峻挑戰,包括遠高於台灣的營運成本、熟練工人短缺以及文化差異等問題 。儘管如此,台積電的進駐已成為磁吸力量,帶動整體供應鏈向美國移動 。
在電子製造服務(EMS)廠商中,鴻海在美國的布局最為深廣且悠久 。其據點橫跨多州,包括威斯康辛州生產AI伺服器、5G網通設備,俄亥俄州是電動車與電池生產基地,以及德州休士頓 。為響應輝達的美國AI供應鏈計畫,鴻海正於休士頓建立AI超級電腦組裝廠,預計未來12至15個月內投產 。鴻海的美國策略旨在貼近輝達、蘋果、各大車廠等重要客戶,同時規避潛在的關稅壁壘 。值得一提的是,鴻海是少數在美國擁有AI伺服器研發能力的台廠,這成為其拓展美國市場的一大利器 。
相較於鴻海的多元布局,廣達在美國的策略更聚焦於雲端基礎設施。其在美國加州和東岸的田納西州納什維爾設有廠區,具備主機板組裝、伺服器組裝與測試能力 。廣達的主要目標是服務亞馬遜(AWS)等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為其生產資料中心所需的伺服器 。其美國布局主要是為了滿足客戶需求、縮短供應鏈並提升合作效率 。廣達的現有美國廠區具備擴產彈性,可根據客戶需求進行調整。
無論是川普關稅帶來的壓力,或是台廠重要大客戶如輝達的登高一呼,都正加速台灣供應鏈廠商的美國布局腳步。除了上述與輝達直接相關的廠商外,台積電本身在亞利桑那州的總投資額已高達1650億美元 ,廣達、和碩、英業達等電子代工大廠也持續強化在美國的生產或服務據點。
過去美國製造被認為是天方夜譚,但隨著指標大廠逐漸布將於美國,也吸引上下游廠商跟隨大客戶遷徙,形成「母雞帶小雞」效應,台灣科技業東進美國大遷徙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