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
2024年台灣大選後,民進黨雖贏得總統大位,卻未能在立法院取得多數席次,這為接下來的政局埋下了深重的不確定性。選後迅速浮現的「大罷免」行動,不僅未如部分人士預期般順利,更深刻暴露了執政黨在國會策略上的盲點,以及台灣民眾面對複雜政治現實時的多元反應。
過於樂觀與戰略失算
就這次的大規模罷免行動而言,部分政治人物對其結果的樂觀預期,如今看來顯得過於一廂情願。我曾親見綠營政壇人士即便在罷免投票當天,仍對罷免九席立委信心滿滿;然而,許多人如我,從未抱持如此天真的態度。
回顧2024大選結果揭曉後,當務之急本應是積極尋求國會多數聯盟,而非由柯總召憑個人意志,倉促發起征討對手的檄文,將藍白陣營推向更緊密的合作。
賴清德總統選前提出的「民主大聯盟」理念,在選後理應延續,並具體落實「聯合政府」的精神。例如,在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時,便應積極推動綠白合作,並考慮組織聯合內閣。因為當時就已可預見,藍白合作將導致政策推動面臨重重困難,其嚴重性不容輕忽。
後來,由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提出大規模罷免的想法時,便顯然與客觀現實脫節。有人認為那無異於「左傾盲動主義」,恐挑起藍綠嚴重對立。而且一旦大罷免失敗,執政黨勢必付出慘痛代價。
儘管後來公民團體接手罷免案,使其成為公民自主發起的運動,但柯總召仍不時發表主觀意志的檄文,無形中強化了執政黨操盤的印象,反而落人口實。
罷免行動的失焦與政黨對決
這次公民運動在戰略上確實存在一個致命盲點:大罷免行動被對手成功貼上「無差別罷免」的標籤,並被解讀為民進黨「選輸大翻桌」的意圖,嚴重減損了其正當性。這讓行動從一開始便背負著沉重的負面形象。
更重要的是,藍白陣營展現了高明的操作手法,成功將原本由公民團體發起的大罷免,轉換成政黨對決的態勢。他們刻意淡化公民運動的色彩,將焦點引導至藍綠力量的對抗,這不僅有效催出了藍營的基本盤,更大幅拉高了投票率,最終以動員能力決定了勝負。
在藍營具有主場優勢的選區,公民團體要在這種政黨對決中勝出,挑戰度本就極高;而對選情的過於樂觀,更是一個顯著的評估失準。
無感於國會亂象的困境
當前國會的「藍白合獨大」局面,透過修法、預算審議與大法官人事案的杯葛,確實可能癱瘓中央政府與憲法法庭的正常運作。這本應激發民眾的危機感,然而現實卻是,大多數選民並未因此感到強烈不安。這背後的原因並不難理解。
首先,賴政府的執政成績可能乏善可陳,有時又顯得過於僵化,未能有效回應民眾期待。這使得部分選民對執政黨產生不滿,轉而希望在野力量能發揮制衡作用。這種對「制衡」的期待,即使可能導致國會僵局,也被視為比「執政黨獨大」更好的選項,成為一種客觀的政治環境限制。
其次,許多國會議題的複雜性,讓一般民眾難以直接「有感」。更關鍵的是,當「普發現金」等短期、具體的利多政策出現時,這些直接的經濟效益很容易「蓋過」對於國會亂象可能造成的長期危害。民眾對於即時利益的追求,往往會超越對抽象政治僵局的擔憂。
最後,也是最令人憂慮的一點是,即使「反共護台」被視為這次大罷免的主軸,但一般民眾對於中共滲透的威脅卻並未普遍「感同身受」。中共滲透的隱蔽性、議題長期宣導後的疲勞感,以及當其被特定政黨化後的疏離感,都讓這個原本應具高度共識的議題,未能轉化為有效的民意動員力量。當民眾未能切實感受到威脅時,即使口號再響亮,也難以形成行動的共鳴。
未來的挑戰與政黨轉型契機
這場政治風波,清晰地揭示了台灣當前政治生態的複雜性與脆弱性。執政黨如何在有限的國會席次下有效推進施政,並回應選民對在野制衡的期待?公民團體又該如何避免被政黨操作,並將複雜的國家安全議題轉化為民眾有感的具體訴求?
當國會亂象未能激起普遍危機感,甚至被短期利多掩蓋時,民主政治的監督機制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喚醒民眾對國家長期發展的關注,而非僅僅滿足於眼前的得失,將是所有政治參與者未來必須深思的嚴峻課題。
照目前的政治局勢判斷,2028年台灣極可能出現第四次政黨輪替。在此背景下,國民黨是否願意扮演一個忠誠反對黨的角色,真正守護自由民主的台灣,並贏得更多國人的信賴,將會是其能否在未來政局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這不僅考驗著國民黨的政治智慧,也將重新定義其在台灣民主進程中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