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憲指出,從2010年到2024年,台灣IC產業的產值從1.8兆台幣飆升至5.3兆,成長幅度接近300%,但在同一時期,台灣的新生兒人口數卻從16.6萬人驟降至13.4萬人,負成長了20%。這道「成長與人才的死亡交叉」,形成了一道巨大的產業斷層,對台灣半導體的未來構成了最嚴峻的考驗。
這個長期的人口結構問題,已直接反映在當前的人才市場上。根據報告,2025年5月,半導體產業的單月人才缺口高達3.4萬人 。需求最為龐大的前三大職類分別是:「生產製造/品管/環衛類」每月缺才近1萬人 ,「研發相關類」缺才9,000人 ,以及「操作/技術/維修類」缺才超過7,000人 。市場的供需失衡達到了極點,平均每個「操作/技術/維修類」的職缺,僅有0.2名求職者應徵 ,人才的極度稀缺已是現在進行式。
更讓挑戰加劇的是,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在於數量,更在於質量與廣度的轉變。首先,全球化的營運模式要求人才必須具備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能力,能夠適應海外工作環境 。其次,隨著技術演進,如先進封裝與異質整合,傳統的垂直分工界線日益模糊,產業需能串接前段製程與後段封裝、具備系統性思維的跨領域整合人才 。最後,AI技術的崛起,正驅動晶片設計從「技術導向」轉向「應用導向」,未來的人才不僅要懂硬體,更要理解AI演算法、系統架構與終端應用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