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是自己的掘墓人 朱立倫正拿著鐵鏟
「國民黨是自己的掘墓人」的悲劇也將上映,拿鐵鏟的人就是朱立倫。李智為攝

|即時

國民黨是自己的掘墓人 朱立倫正拿著鐵鏟

2025/05/07 07:30:00

張宇韶/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理事長
馬克思有句名言,「資本主義是自己的掘墓人」,理由很簡單,資本主義發展得越徹底,那麼貧富差距與對無產階級的剝削越絕對,等到了矛盾的臨界值,社會革命自然爆發。平心而論,若不是資本主義做出了不少自我修正與改革,如改善勞動條件、強化勞工權權益,實行劫富濟貧的所得稅累進稅率、以及諸多社會福利措施,馬克思的預言可能成真。
套用同樣的邏輯,「國民黨是自己的掘墓人」的悲劇也將上映,拿鐵鏟的人就是朱立倫,這不是一句斷言,而是即將成真的進行式。
為什麼可以這樣的推論演繹?除了欠缺自我修正的意識外,這個黨與領導人在重大的選擇時刻卻犯下一連串的戰略戰術錯誤,以至於造成引爆政治核彈的連鎖效應,他們不自覺,甚至還振振有詞。
2024年選舉的結果是國民黨的第一個誤判,台灣人民之所以立法院讓藍白過半,其關鍵因素是出自於「分裂投票」與「制衡」的理性選擇。簡言之,民進黨在總統大選已經破了執政八年的魔咒,再加2020年大選因為小英效應,又讓民進黨在立法院得了政治紅利,立法院席次的校正回饋也是均衡的常態。
偏偏國民黨以為這是「教訓民進黨、給賴清德難看」的天賜良機,這種自我膨脹的政治慾望完全與選民的認知相違背。這也讓傅崐萁與黃國昌之輩擁有全然不對稱的權力,立法權擴權與與濫刪預算的結果,讓選民出現「教訓人民」的感受,也出現為什麼讓「傅黃體系」見縫插針的質疑,同時給中國勢力長驅而入的恐懼,這是青鳥運動產生的原因。然而國民黨自我感覺良好無視輿論的批判,這是國民黨第一個錯誤。
等大罷免出現後,朱立倫犯了的第二個致命的錯誤,就是錯估這股有下而上的公民社會力量。他錯的離譜不外以下幾個因素。首先藍營可能是夜路走多的慣犯,也或許沒也從太陽花運動或四項公投得到教訓,他們不太承認既有獨立自主的公民社會,總認為罷團只是左膠任性遊戲,再不然就是民進黨的1450或扈隨組織,猶如自己的救國團或婦聯會,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完全成不了氣候。
再者,國民黨對罷免之所以有「靠勢」心態,是因為這些委員都是深藍區選出,不論雙北、桃園、台中或花蓮,若不是有大人撐腰,再不然也有地方派系的家底,退十萬步還有軍公教與知識藍的鐵布衫般地眷顧,要罷免或改變成真難度很高。
問題來了,當朱立倫對於立院脆弱過半的情勢判斷錯誤、縱容(也可能是無力阻攔)傅崐萁在立法院的無法無天後,選民的自主批判意識已經萌芽。當中間選民與知識藍自發性加入公民運動與罷團行動時,量變引發質變的政治效應正在發酵,最後牽動的是軍公教族群的中立化甚至背離,這三個因素的撞擊與匯集,構成了民意的新趨勢與政治海嘯,否則如何解釋許多深藍選區在不被看好的狀態下,陸續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20250502^PHMD^大罷免_反惡霸_戰獨裁_朱立倫_徐巧芯_秦慧珠_楊智伃_攝影鄒保祥 (12)_2025-05-06.JPG
國民對罷免之所以有「靠勢」心態,是因為這些委員都是深藍區選出。鄒保祥攝
諷刺的是,在每個關鍵時刻朱立倫其實都可以阻止這個黨翻車或走向毀滅,至少他擁有上中下三策來處理政治危機。上策就是回歸立院正常運作,讓委員扮演好問政監督角色。平心而論,上策難度頗高,因為紅色勢力讓傅崐萁悄然坐大,國民黨立委這幾年做秀化的甜頭,都讓他們喪失理性問政能力,中生代委員如此,新科立委不遑多讓;最關鍵的點,朱立倫完全沒有這樣的魄力與高度。
朱立倫的中策則是正面迎敵,「以罷止罷」抓幾個指標民進黨立委祭旗,只要弄個民進黨搞成「七傷拳」結果,或是疲於奔命就算雙方扯平,國民黨沒輸。
無奈黨中央一開始壓根沒這麼想,而是先端出無關痛癢的假議題,等到苗頭不對時再想要打高規格的選戰。奈何國民黨從不相信公民團體,自己口袋只有地方黨部與青年軍這類的扈隨小弟,最後病急亂投醫搞假連署「假戲真做」。沒想到死亡連署一發不可收拾,讓國民黨幾個地方黨部瀕臨團滅的下場,代價之慘烈也換不到一個民進黨立委二階連署達標,眼看自家立委就要突破30大關。中策搞不成,關鍵在於朱立倫根本沒有這樣的政治實力與謀略。
情勢失控後,朱立倫只能「選擇沒得選擇」的下策,這個下下策就是把所有責任歸咎賴清德司法打壓,控訴司法辦藍不辦綠,到檢調門口抗議鬧場,索性端出「戰獨裁反綠共」的口號!這招對於鐵粉自然很管用,對於急欲保主席大位的朱立倫而言,頗有吹口哨壯膽的效果。
然而最得不償失的是這些動作又再度把中間選民、知識藍與軍公教推向自己的對立面,形成了無法掙脫的惡性循環陷阱:朱立倫越掙脫,流沙越把他與國民黨往下沉,一直掙脫掙扎,最後被淹沒,果真成了掘墓人⋯⋯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