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一場以國營事業員工為名的政黨動員鬧劇
核電「成本較低」的說法,早已有無數研究與專家提出質疑。網路截圖

|即時

投書:一場以國營事業員工為名的政黨動員鬧劇

2025/05/07 07:10:00

陳瑞安/能源產業分析師
5 月 1 日勞動節當天,由台電員工楊家法發起的「氣候先鋒者聯盟」,在經濟部前舉行抗議行動,指責政府能源政策錯誤、導致台電連年虧損。該聯盟以成本為由,全面否定再生能源政策,並將「核能發電」視為唯一解方,甚至批評政府投入 5,600 億元強化電網建設,形同浪費。
然而,從長遠來看,電力發展絕非只考量短期成本,更應納入環境永續、能源轉型與世代責任等關鍵因素。正是基於這樣的價值觀,全球多國才致力推動再生能源,即使其初期建置成本不見得低廉,卻代表對下一代的負責與對地球環境的承諾。
此外,攤開台電財報,2024 年台電採購綠電金額不到 15 億元,台電的採購支出仍是以進口燃料為大宗,佔比約 80%,而台電採購受國際燃料價格波動,也是不難理解的邏輯。台電虧損雖為事實,但原因並不完全來自捨棄核電與發展再生能源,而是過度依賴單一來源的進口能源。
至於核電「成本較低」的說法,早已有無數研究與專家提出質疑——原因在於許多核能成本計算,往往未納入最終處置、燃料棒後段處理、乃至災害風險與保險等隱藏成本。事實上,台灣目前所有核電廠使用過的燃料棒,至今無一縣市願意承擔最終儲存責任。忽視這一事實,無異於將核能風險拋給下一代。
此外,這場宣稱有「百位台電員工」參與的抗議行動,在政治色彩上,儼然為一場藍營的造勢活動。現場不僅由國民黨擁核代表黃士修站台,更有多位國民黨立委如洪孟楷、牛煦庭、羅廷瑋等人親自到場聲援,甚至連統派色彩鮮明的張亞中亦現身支持。整場行動儼然從基層訴求轉變為政治表演場。
楊家法作為台電基層員工,理應理解電網升級對於整體供電穩定與再生能源整合的重要性。隨著風電、光電等分散型電源比例提升,電網建設早已不是可有可無,而是能源轉型的基石。在此情況下,楊家法卻選擇將罷免案與能源政策混為一談,甚至聲稱政府「以罷免轉移焦點、掩蓋能源錯誤」,該言論已完全超出能源政策討論之範疇。
在台電內部,亦不乏有不同的聲音,楊家法與國民黨抗爭翌日,油電水三大國營事業工會即發出聲明,支持給予台電預算支持。因為國營事業長期肩負民生穩定之任務,對於補貼民生所造成的虧損,國營事業員工更不想淪為政黨鬥爭下的受害者。
民主社會中,所有針對政策的批評與建議,政府都應該開放傾聽、理性檢討。然而,當能源政策的討論被政黨動員與政治操作綁架,其原本應有的公共性與專業性便難以維繫。更甚者,以國營事業員工來反對國營事業,更讓這場應是能源政策的討論,變成政黨動員的鬧劇。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