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專欄:中國取得雲壤軍港,背後還有更大的圖謀
由中方出資修建的「雲壤港聯合保障和訓練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也讓外界質疑,這是解放軍在海外的第二個軍事基地。翻攝自柬中時報

|即時

紀永添專欄:中國取得雲壤軍港,背後還有更大的圖謀

2025/05/01 07:00:00

紀永添/軍事研究者
中國與柬埔寨兩國,日前高調舉辦盛大儀式,宣布由中方出資修建的「雲壤港聯合保障和訓練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也讓外界質疑,這是解放軍在海外的第二個軍事基地。2017年中國在非洲東岸的吉布地,設立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後,外界就盛傳中資公司投資柬埔寨,參與整建雲壤港的動機不單純。但中國與柬埔寨雙雙否認這項指控,直到今日終於確定,雲壤港已成為中國在東南亞的後勤與訓練基地。雲壤港位於泰國灣內,是個天然良港,水深足以停泊航空母艦,軍艦出港後可直接進入南海的南端海域,並通往麻六甲海峽,戰略地位重要,因此也成了兵家必爭之地。中國在取得雲壤港的使用權以後,解放軍的水面艦艇,勢必會更常出現在南海的南端海域,取得更大影響力,改變目前的南海情勢。而且中國的野心恐怕不僅止於此,這只是第一步。
8159571_2025-04-29.jpg
中國在取得雲壤港的使用權以後,解放軍的水面艦艇,勢必會更常出現在南海的南端海域。翻攝自柬中時報

中國正在尋找麻六甲海峽的替代路線

在此之前,國際媒體曾引述消息人士的說法,指出美國政府正在徵詢麻六甲海峽周邊國家的意願,希望組建一支聯合艦隊,在麻六甲海峽攔檢伊朗的油輪,以徹底執行對伊朗的石油輸出禁令。表面上看來,這是對伊朗的施壓,希望逼使伊朗放棄核武發展計畫,並與美國達成協議。但眾所皆知,伊朗輸出的石油,有一大部份是銷往中國,通過麻六甲海峽的伊朗油輪,幾乎都是駛向中國。在美、中兩國貿易戰打的如火如荼之際,中國對美國祭出稀土外銷禁令,美國想在麻六甲海峽攔檢伊朗油輪,就不免讓人認為,是想掐住中國的能源生命線。而中國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瞭解麻六甲海峽到南海的航線,是中國的能源供應命脈,因此積極填海造陸,試圖要控制南海。但是麻六甲海峽與南海的南端海域,距離中國較遠,實在鞭長莫及,必需另圖他法。
中國所推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雖然主要的目標是要輸出過盛產能,建立跨國的貿易通道,但另一方面,也是想突破麻六甲海峽的束縛。除了重啟古老的陸上絲綢之路,連接中亞,直接通往歐洲。中國還大舉投資巴基斯坦的鐵路與港口,讓中國可以從西部內陸,走陸路到巴基斯坦的出海口,直接進入阿拉伯海。同時也拉攏緬甸,投資中緬鐵路,希望能從雲南,通往緬甸,再進入孟加拉灣。這幾條路線都能繞過麻六甲海峽,不過各有缺點,中亞各國的態度不一,全程陸路運輸的費用也太高,通往巴基斯坦的路線需要經過西藏,高原地形不易克服,緬甸的政治動盪,中緬鐵路的進度不如預期。可以說中國想繞過麻六甲海峽的計畫,進行的並不是那麼順利,所以在這些選項外,中國對另一個方案也很有興趣,那就是開通克拉地峽(Kra Isthmus)的運河。
494357432_1974682006636625_3160860870503977630_n_2025-04-29.jpg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企圖提供鐵路、港口等交通建設援助,借道周邊友好國家,打通新的貿易路線,尋求更多的出海口,以打破第一島鏈與麻六甲海峽的封鎖。作者繪製
克拉地峽位於泰國的南部,東側緊鄰泰國灣,西邊是安達曼海,南方則通往馬來半島,也是克拉布里河的出海口,最窄處只有56公里。依照過去的規劃,只要開鑿約100多公里的人工河道,就能打通泰國灣與安達曼海,等於這條運河能連結印度洋與南海,並進入西太平洋,不必再走狹窄、危險又常有海盜肆虐的麻六甲海峽。因此近代一直有興建克拉運河的想法,當時的泰皇希望讓泰國成為航運中心,以促進經濟發展。二戰時的日軍則想利用這條新運河,快速將兵力投入印度洋。只是修建運河需要龐大的資金,泰國自己無力負擔,二戰時的日軍還沒來得及進軍印度洋,就已經戰敗,都未能真正修築這條運河。中國則是最新一個想要開發這條運河的國家,在泰國灣內的雲壤港基地,應該只是這個長遠計畫的墊腳石,讓中國能突破麻六甲海峽的限制。

掌握雲壤港控制克拉運河

中國建立雲壤港基地,可能有階段性的目標。短期來說,是要拉攏寮國與柬埔寨這兩個國家,寮國是內陸國家,本就需要出海口,柬埔寨經濟凋敝,也迫切需要中國經援。中國大力協助寮國與柬埔寨,進行各種交通建設,將可確保這兩國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中期是想要建立後勤能力,讓解放軍的活動範圍,能從南海的北端擴展到南端,進而建立對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印尼的影響力,促使這些東南亞國家不能忽視中國的存在,必需與中國合作。長期的目標,恐怕是興建克拉運河,徹底改變目前的地緣戰略格局,而雲壤港就位於克拉運河的東側出海口,可以保護這條運河的安全,如同新加坡控制麻六甲海峽一樣,成為重要的戰略據點。這與中國之前透過港務公司,控制巴馬拿運河,並計畫在南美洲興建橫跨兩大洋的鐵路,手法可說如出一轍。
7668689_2025-04-29.jpg
雲壤港與克拉地峽都位為泰國灣內,距離不遠,如果克拉運河真的開鑿成功,中國駐紮在雲壤港內的海軍艦艇,將能保護並控制克拉運河。作者繪製
不過這整個計畫的最大問題,在於克拉地峽位於泰國境內,必需獲得泰國政府的合作,才有可能成真。那泰國政府是否會與中國合作,共同開發這條運河?其實不無可能性。泰國是近代少數未淪為殖民地的東南亞國家,關鍵原因在於靈活的外交手腕與地緣優勢。英國佔領印度與部份的緬甸,成立英屬印度時,法國也同時進軍越南,組成法屬印度支那,並在稍後併吞寮國與柬埔寨。泰國夾在英屬印度與法屬印度支那間,情勢岌岌可危,但泰國巧妙利用兩大強權的矛盾,成功說服兩國,讓泰國成為兩大殖民地之間的緩衝國。二戰時泰國在日本威脅下,選擇加入軸心國,避免了被軍事佔領的命運,但在日軍逐步敗北後,泰國又馬上與同盟國合作,因此戰後只付出了小額的戰爭賠款。可以這麼說,泰國在幾次的強權爭霸中,都能左右逢源,全身而退。
冷戰開始時,泰國先加入美國的反共陣營,以清剿向泰國滲透的共產勢力,越戰爆發後,更藉著地緣之便,為美國最重要的後勤支援基地。美國為了維繫泰國的支持,大力提供經濟援助,促使泰國高速發展。越戰末期,美軍撤離南越,柬埔寨與寮國也快速赤化,泰國面臨極大的壓力,在美國支持下,進行殘酷的大規模反共鎮壓,並開始舉行每年一次的金色眼鏡蛇(Cobra Gold)聯合演習,以圍堵共產勢力。由美國與泰國共同主辦的這場聯合演習,在多年發展後,已成為東南亞最重要的軍事活動之一。照理來說,泰國應該可以算是美國在這個地區裡的重要盟邦,但泰國仍然保持著八面玲瓏的外交政策,在今年的金色眼鏡蛇演習結束後不久,就與中國一起進行藍色突襲2025聯合演習,說明泰國希望在美、中兩大強權間,保持平衡的微妙態度。
除了進行聯合演習外,泰國軍方也多次採購中國製造的武器裝備,如VT-4主力戰車、VN-16兩棲突擊車、象島號綜合登陸艦、昭披耶級巡防艦、S26T柴電攻擊潛艦等。在中國推出一帶一路倡議時,泰國也積極參與,中資大量參與泰國的基礎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是興建連結寮國的中泰高鐵,使這條鐵路可以從中國的昆明直抵泰國首都曼谷。雖然這條高鐵的興建,因為各種原因而不斷延宕,但如果能順利完成,將可以把泰國整合進中國的經貿區裡。在此同時,中國也正在協助柬埔寨,興建一條從首都金邊到西哈努克港的運河,這條運河能協助柬埔寨的內陸運輸,促進商品外銷與經濟發展。未來在這條運河完工後,中國很可能以此為成功案例,誘使泰國共同開發克拉運河,提出全額負擔工程經費,以換取特許經營權,這對泰國來說,極具吸引力。

台灣不能對東南亞局勢太樂觀

事實上,泰國這種維持平衡的外交政策,也出現在許多東南亞國家上。如越南就以竹子外交聞名,強調根基堅固,原則不會改變,但枝葉柔軟,在政策上有極大彈性。越南是近代少數曾跟中、美兩國爆發戰爭的國家,但這十幾年來卻與中國有緊密的經貿合作,跟美國的關係也在逐步解凍中。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則在越戰末期,擔心共產勢力的威脅,加入由英國主導的五國聯防協議(FPDA),至今仍在國防上與英、美兩國有非常多的合作。然而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擁有許多的華裔居民,與中國有文化淵源,雙方往來密切。印尼甚至還曾經鎮壓親共份子,在歷史上引發過大規模的排華運動,不過印尼也是目前較為親中的國家之一,積極引進中資公司,協助基礎設施的開發。當然中國也清楚這樣的情勢,這十幾年來挾經濟優勢,在東南亞一帶頗有斬獲。
有鑑於此,台灣不能太過樂觀,認為東南亞國家會隨美、中貿易戰而轉向,反而要小心,隨著中國參與投資的大量交通建設與基礎設施相繼完工,中國在東南亞地區會更有話語權。並從單純的商業投資,進一步邁向戰略合作,展開更具野心的計畫,改變現有的局勢。比如取得雲壤港後、開始修築中泰高鐵、再放眼克拉運河,以取代麻六甲海峽的計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不過中國的野心與美國的壓力,也有可能是台灣的契機。因為中國一定會利用雲壤港,加速在南海的南端海域活動,這無疑會引發周邊國家的抗議。而近年來在南海與中國針鋒相對的菲律賓,日前宣布放寬與台灣官方往來的限制,讓台灣意外得利。同時在美國的關稅威脅下,多個東南亞國家相繼對中國產品課徵高額反傾銷稅,即使習近平搶先出訪這些國家,一樣無法扭轉局勢。
面對這樣的詭譎情勢,台灣必需步步為營,小心防範中國的下一步動作,假如克拉運河的興建計畫最後成真,中國的能源生命線將更有保障,但對台灣而言卻更為不利。中國的勢力擴展到南海的南端海域後,將能在更遠的地方,攔截與騷擾駛往台灣的能源運輸船,達成遠端封鎖的目標,台灣卻因距離遙遠,難以護航或反制。然而美國最近重提興建阿拉斯加天然氣管道的計畫,還希望日本、南韓與台灣共同參與,讓第一島鏈上的國家,能就近獲得天然氣供應,美國也可以出口能源,縮小貿易逆差。只是興建這條天然氣管道的費用昂貴,讓日、韓兩國躊躇不前。但以台灣的立場來說,有日、韓兩國分攤這筆龐大費用,使台灣取得另一條能源供應管道,避免被中國全面封鎖,或許是這場關稅戰中的額外收獲,值得考慮投資,也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