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不入校園」是一種過時的觀念
過於強調「政治不入校園」的單一原則,也在無形中限縮了學生試錯與嘗試的空間,並剝奪了寶貴的公共議題討論與實踐機會。王均峰攝

|即時

「政治不入校園」是一種過時的觀念

2025/05/14 07:00:00

廖郁賢/地方政治工作者
公眾議題本是全民的練習題,校園裡卻似乎少了應有的答卷與熱烈討論。難道,我們的社會正不知不覺間,被悄悄地灌輸了某種名為「禁止」的封鎖意識?
在近幾個月罷免案如火如荼之際,許多大學生在各自校園發起了各式各樣的公民討論行動。面對此現象,不少教育界人士也公開表達支持學生自由參與公共事務的立場。然而,無論是學生團體或個別學生的行動,最終往往難逃被貼上「政治不應進入校園」的標籤。
位於雲林第一選區的某科技大學,近期在網路社群上掀起關於「政治進入校園」議題的討論浪潮。從總統大選期間柯文哲與蕭美琴先後進入校園演講,到罷免案風起雲湧之際學生的個人政治表態,乃至於地方民意代表例行性的校園拜訪,皆成為討論焦點。然而,在大學生常用的社群平台中,情緒化、缺乏事實根據的言論似乎正在侵蝕理性思辨的空間,使得議題討論的品質受到挑戰。
74a6f61b-1a74-4e5c-9d2e-af3db5a63750_2025-05-12.jpg
早期倡議「政治不入校園」,其背景是為了反對台灣威權時期政府對校園的政治干預,期盼能鬆綁思想禁錮,促進學術自由發展。事實上,「政治不入校園」在法律層面是有明確定義的。《教育基本法》與《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皆載明,禁止學校行政單位利用校內資源為特定政黨或候選人進行選舉或罷免宣傳。然而,學生的個人政治參與權利,例如言論自由和參與公民活動的權利,是受到法律保障的。
然而,我們的校園生活其實早已深深地被政治所環繞!小至校長遴選的權力競逐、系所主管選舉的合縱連橫、科系學會與學生自治組織的選舉攻防、社團活動背後的資源分配、乃至班級幹部的推舉角力;大至校園內部的派系競爭、資源爭奪的檯面下運作、以及學校對外公關策略的精心佈局,更遑論對各級民意代表「人情世故」的考量,處處可見政治的縮影。試想,如果政治元素完全從校園中抽離,那麼現行的學校運作模式將難以想像,甚至可能癱瘓。
大學,恰如一個微縮的社會,正是一個充滿多元觀點激盪與深度思辨的場域,也是青年學子在社會化進程中不斷探索與試驗的平台。民主素養的養成,絕非一蹴可幾,而是透過一次次的實踐累積而成。從班級幹部的選舉投票,到班會中針對公共事務的理性討論,皆是我們學習民主運作的起步。而社團活動的組織運營、科系學會的決策過程,乃至於更廣泛的校園公民行動,無疑是一場場民主的「模擬考」,讓我們在真實情境中學習溝通、協商與承擔責任。
然而,當我們過於強調「政治不入校園」的單一原則時,是否也在無形中限縮了學生試錯與嘗試的空間,並剝奪了寶貴的公共議題討論與實踐機會?試想,如果政治元素被徹底排除在校園之外,那麼以政治學、公共事務等為核心的科系將如何教學與研究?那些以培育政治人才為目標的學府又將如何安身立命?當大學失去了與真實政治場域的連結,其學術研究的活力與社會影響力又將何以為繼?這不僅是對學術自由的潛在威脅,更是對未來公民社會發展的深遠隱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