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
透過電子投計票來實施不在籍投票可以保障投票權,但也嚴重考驗「信任」與「技術」問題。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更加考驗朝野的互信,甚至也會引起是否有外部勢力介入的疑慮。來自南方國家菲律賓的實踐經驗,也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參考。
在亞洲千島國的菲律賓,選舉不僅是公民行使主權的儀式,更是一場龐大而繁複的民主實踐。作為一個每三年需選出超過18,000名公職人員的國家,菲律賓的選務面臨島嶼分散、人口龐大與行政體系繁瑣等挑戰。2010年,菲律賓率先成為亞洲首個全面導入電子投計票系統(Automated Election System, AES)的國家,為民主治理揭開了科技化的新篇章。
從冗長到即時:手工開票的結束
在引入AES系統之前,菲律賓的選舉計票完全依賴人力,由公立學校教師擔任選務人員,透過逐級統計與層層上報來完成作業。這樣的流程效率低下,極易引發舞弊與操弄爭議。例如1986年總統大選的舞弊指控,最終引發「人民力量革命」,導致政權更替;2004年總統選舉從投票日至國會公布結果歷時長達六週,動搖社會信心。計票時間冗長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得選後爭議幾乎成為常態,甚至危及政權穩定。為提升效率並降低人力與程序負擔,菲律賓決定全面導入電子投計票系統。
技術躍進與信任裂痕:2010年AES的推行與爭議
2010年全國大選,菲律賓選舉委員會(COMELEC)首次全面使用光學掃描投票機(PCOS),僅在投票結束後四小時內,就完成80%的投票所資料傳輸,選務效率顯著提升。
然而,這場技術改革也伴隨諸多疑慮與爭議:投票機對選票折痕、墨跡與污漬過於敏感,導致廢票率升高;設備故障、操作錯誤時,需現場技術人員即時支援。此外,當年投票機來自中國,引發關於數據安全與選舉干預的質疑。
最受關注的是:缺乏公開透明的開票過程與人工監督,導致部分參選人質疑「選舉結果是否由電腦造票」。儘管COMELEC緊急實施5%的隨機人工比對,暫時平息爭議,但這並未真正修補選民對系統的信任裂縫。這也突顯出,技術雖能帶來效率,卻難以取代制度設計與公民參與在「民主信任建構」中的核心角色。
選舉的代價:高科技背後的財政壓力
雖然AES有效縮短選務時間、減少人力成本,但其高昂的財政負擔也成為制度永續的一大挑戰。以2025年期中選舉為例,菲律賓與韓國Miru公司租賃110,620台ACMs投票機,總支出高達179.9億披索(約新台幣1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菲律賓人口約為台灣的五倍,但其選舉預算卻是台灣的十倍,突顯出科技化選務所帶來的沉重經濟負擔。
結構性挑戰:技術治理下的制度漏洞
儘管電子化帶來效率提升,但實務操作仍暴露出一連串制度性與技術性問題:
一、機器故障頻繁:2025年選舉期間,逾200台ACMs投票機需更換。傳輸出現中斷的情況。
二、資料外洩事件:2016年,駭客入侵造成5,500萬名選民個資外洩,成為全球最大型的政府資訊洩漏事件之一。
三、結果透明度不足:2022年大選結果過快出爐,引發民眾質疑是否為預先載入。
四、落地實效有限:設備穩定性與現場技術應變機制仍有待加強。
總體而言,選舉預算大多用於投票機租賃、系統更新與技術維護,對於選民教育與民主素養的投入卻相對不足,反映出資源配置的失衡。
技術是手段,信任才是民主的核心
電子投計票系統無疑讓菲律賓的選舉在效率與現代化上邁出一大步,但若缺乏制度監督、透明審查與民間參與,其背後潛藏的風險將對民主造成反噬。民主制度的穩定與正當性,不能僅仰賴科技化工具,更需建立在選民信任、全民參與與制度健全的治理基礎之上。技術只能加速程序,唯有信任才能撐起整個民主制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