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師儀專欄:川習關係趨緩 貝森特的對中軟著陸占上風
6月5日川習通話後,華府對中已經從升高衝突轉為控制風險。圖片取自白宮官網

|即時

邱師儀專欄:川習關係趨緩 貝森特的對中軟著陸占上風

mirror-daily-logo

2025/07/04 13:00:00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專任教授
美中之間的競爭到了川普2.0時已經起了很大的化學變化。就在6月5日川習通話後,華府對中已經從升高衝突轉為控制風險。習近平在通話中也表示:「要校準中美關係這艘巨輪的方向,就要掌舵好,定好航向…尤其要避開各種干擾與破壞」。習這句話是在5月28日之後,當時美國財長貝森特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於日內瓦會談後不久,決定把關稅戰延後90天。但當時魯比歐隨即宣布「撤銷中國留學生簽證」,引發美中關係立即緊張。目前川普身邊對中有兩派在競爭,一派是對中強硬派的魯比歐,台灣各界對於他反中挺台的態度比較熟悉;但另一派就是貝森特,不會被歸類為對中強硬派。
貝森特是對中務實派,主張穩步去風險(managed de-risking)與促進再平衡。他認為中美之間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競爭,而是需要共尋「互補的經濟目標」。他會希望中國從出口導向轉為以內需與消費為主體的經濟模式,而美國則能擴大國內產能、振興製造業與促進出口。同時貝森特也反對對中全面脫鉤(decoupling),支持「有管理的去風險」(managed de-risking)。更重要的是,如果川普聽貝森特的,那對中就會以談判取代施壓,尋求互惠讓步。尤其美國可能放寬部分出口限制,特別是AI晶片,以換取中國加快批准出口稀土。如果對中把AI晶片解禁,那等於是非常弔詭地放寬了拜登時期「小院高牆」的禁令,而拜登的小院高牆,本來就是循川普1.0時的禁令而來的。

川普對獨裁者的看法

如果仔細回想,從今年一月廿日以來,川普沒有對習近平個人提出過一句批評。最接近批評的只有在今年六月四日於Truth Social推文,提到“I like President XI of China, always have, and always will, but he is VERY TOUGH, AND EXTREMELY HARD TO MAKE A DEAL WITH!!!” 儘管川普認為習在磋商中「非常難搞」,但他還是喜歡習這個人。事實上,川普在關稅議題以外,多次稱讚過習,今年4月下旬川普稱習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之一」。今年六月首次川習通話後,川普說這通電話「非常好(very good)」、「非常積極(very positive)」。更不用說川普對普丁有更多讚揚的談話紀錄。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推斷:川普其實並不討厭習近平或普丁,他只是在貿易戰上把習近平當對手,在烏俄戰爭上把普丁當成一個急需解決或者滿足的麻煩人物。遙想2017年4月8日,當時習近平與彭麗媛訪美,川普還讓孫女阿拉貝拉(Arabella)和孫子約瑟夫(Joseph)在習近平面前演唱茉莉花並背誦「三字經」和唐詩。 習近平還誇獎阿拉貝拉說「就算是中國的孩子,都可能都沒有她懂這麼多的詩」。幾個月後的11月8日,換川普與梅蘭尼亞訪中,習近平與彭麗媛還在紫禁城陪川普夫婦品茗,觀賞古蹟修復與京劇表演。4月8日習近平訪美那一次雖然穿插著川普突然下令轟炸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儘管讓習近平詫異,但未減損兩邊融洽的氣氛。
事實上,在川普1.0時如果沒有武漢肺炎的疫情,尤其如果沒有這場疫情讓一百二十萬個美國人死於新冠,並因此讓川普連任失利,川普對習近平的觀感也許就不會由好轉壞。很多事後的分析都是,2020年那場大選,不是拜登打敗了川普,而是疫情打敗了川普。
圖片取自白宮官方臉書_2025-07-04.webP
根據媒體報導,美國官員正在規劃川普在今年下半年訪中的行程。圖片取自白宮臉書

川普可能又將訪中

根據《日經亞洲》獨家新聞,美國官員也正在規劃川普在今年下半年訪中的行程。此一行程還是與貝森特有關。據報導北京對於川普訪中,也給予相當正面的回應。習近平可能帶著川普重溫2017年時品茗的劇碼。川普還責成貝森特與國務院對於中國文化奉茶與接茶等細節都要加緊了解,也要先沙盤推演過。這場籌備中的訪中行,可能與川普五月出訪中東的行程類似。當時川普帶著超過30位的世界級商界領袖隨行,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談生意,最後促成總額超過2兆美元的交易。這些商界領袖個個赫赫有名,包括最近才與川普鬧翻的特斯拉的馬斯克、黑石集團的施瓦茨曼、貝萊德的芬克、OpenAI的奧特曼、輝達(Nvidia)的黃仁勳、Palantir科技公司的卡普,與亞馬遜的賈西等人。這一連串的事件都顯示出,貝森特的對中觀點正在政府內部占上風。

川習走向融洽對台影響

川習關係若在川普2.0期間重新走向融洽,對台灣勢必影響深遠。首先,川普若採取以談判取代對抗的對中路線,勢必讓區域緊張降溫,台灣很可能不再是中美對抗的主舞台。其次,如果川普為了推動大規模貿易協議或經濟再平衡而向北京釋出善意,這種轉向「非對抗式競爭」的中美關係,將會在軍事與戰略層面產生具體效果。當美中在高層達成對話與互信,尤其不再頻繁進行具有敵意意涵的軍事演習與戰略部署,解放軍對台灣所進行的壓迫與恫嚇,其實會因為不想破壞大局而相對收斂。習近平不再需要透過強烈軍事動作來「對內交代」,壓制台獨的力道與急迫性自然趨緩,這對台灣民間與國際處境都是一種鬆綁。
同時,美國在印太地區圍堵中國的整體戰略也不會因此而中斷。出於美國軍事產業與國會跨黨派共識,對台軍售仍將持續,尤其是與「嚇阻中國突襲」相關的防衛性裝備仍會穩定供應。在此背景下,台灣反而能獲得一個相對穩定、具操作空間的餘裕,來推進整體備戰體系的建設。不論是民防整備、後勤彈性、科技軍事轉型,甚至與其他印太國家的防務合作,這段戰略降溫期反而讓台灣可以低調而務實地強化戰備,不至於被捲入中美直接對抗的颱風尾。但這樣的推估,當然還是要端視川普訪中這一計畫是否能順利落實?後續又有哪些突發效應?如果習近平認為美中領袖互訪對他防止「台獨勢力」的蔓延是有幫助的話,理論上他也沒有反對的動機。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