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為了強調兒童的權利與尊嚴,最早於1998年由美國民間組織有效規範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CED)發起,呼籲社會共同關注體罰對兒童身心靈的負面影響。

而台灣自2006年開始呼應此運動,鼓勵家長以愛與尊重的方式教育孩子,避免使用體罰;長期推動反體罰的人本教育基金會表示,這天的核心精神是「不要打小孩,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提醒社會共同關注兒童的身心靈健康。
在「國際不打小孩日」的這天,人本教育基金會也分享,面對孩子生氣時的5大心法:
- 理解與連結:
人本教育基金會表示,生氣是表面,需求才是真相,孩子需要的不是被隔開,而是理解與連結,當孩子在生活中總是感覺受到限制,便會缺乏被理解接納的經驗,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心的隔離。
- 大人別亂入:
當孩子生氣時,大人先別急著跳入小孩的情緒裡,先聽懂孩子氣的對象(可能是他自己),別急著加入「我都幫你了你還哭(發脾氣)」的劇本。
- 沒關係,就有關係;有關係,就沒關係:
人本教育基金會表示「安慰」也可能會是絆腳石,當小孩挫敗、生氣,大人別只是說「沒關係」,真正的安慰是正視小孩的感覺,不要擅自替他迴避;人本教育基金會舉例「跌倒了,你是不是很生氣?」讓孩子知道感到挫敗是正常的、是對的,他才有機會超越這份挫敗感。
- 不要急於處理狀況:
不是孩子不講理,而是需求不一樣,因此容易產生衝突,而這樣的衝突並非無解,不要急於處理「狀況」;從「需求」入手,就是解方。
- 當情緒翻譯機:
幫孩子把「氣話」翻譯成「感覺」,再從感覺找到「需求」,這樣的對話才能真正建立理解與連結,協助孩子從罵人的不好聽話翻譯成「我很生氣」,可以從孩子攻擊的語言中看見感受與需求,這樣孩子也才能真正學會自我覺察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