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諭指出,上週高投票率的罷免案,顯示人民關心的不只是政治,更是台灣的未來。如今立法院進入延長會期,正是推動《兒童托育服務法》的關鍵時刻。這部法案歷經十多年推動,直到今年剴剴案與民間壓力促成行政院於5月通過草案,才首度進入立法程序。
王琬諭強調,法案可整合目前散見於不同法律與指引的托育管理規定,並建立明確的制度與監督機制,是避免兒虐事件重演的關鍵。雖然6月社福衛環委員會初步審查15條條文,但之後因政治事件干擾,審查工作便中斷。她呼籲朝野立委正視民意,儘速排審法案,讓機構與居家托育制度上軌道,保母獲得合理待遇,監視器制度與記點懲處機制得以落實,別再讓下一場悲劇發生。
林彥甫指出,現行居家托育資訊不夠透明,家長難以取得保母訪視與裁罰紀錄,只能憑個人感覺選擇,送托小孩風險極高。如凱凱案,除保母個人虐童行為外,居托中心訪視紀錄失真也是大問題,凸顯出對居托中心的規範太弱、法律地位不清楚、政府監管力道不足等制度漏洞。
林彥甫認為,應在《兒童托育服務法》中明訂居托中心的角色與職責,避免中心球員兼裁判,同時也要增加訪視人力與專業度,改善目前一人要盯 60 名保母的荒謬情況。唯有真正強化第一線監督,才能有效降低兒虐風險。
蔡惠婷以地方案例說明,她提到2023年底,一名新竹男嬰疑因托育人員疏失被熱水燙傷,家屬要求調閱監視器卻被告知設備故障。目前新竹市雖鼓勵裝設監視器,但未推動影像雲端備份,無法確保事故時有證據可查。
蔡惠婷主張《兒童托育服務法》應要求地方政府建置「監管雲」,並編列預算落實。這不只是對個案的回應,而是整體制度的補強,讓資訊透明、責任明確,並非不信任保母,而是要用制度保障孩子的安全與家長的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