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飽沒?」在台灣這句話是問候語,也是關心,但其實「沒吃飽」比較健康,你知道嗎?醫師張家銘分享,其實有著「輕微飢餓感」,反而可以讓身體、大腦更加健康,並保持在最佳運作狀態,甚至連情緒也能較為穩定。最新研究也發現,「輕微飢餓感」反而會啟動更深層次的代謝與修復,讓身體自動切換到保養模式。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於臉書分享,餓了就吃或是吃太飽,其實未必符合身體需求,其實保持「輕微飢餓」狀態能讓大腦知道「現在不是在放縱、而是在節制」,那你的身體就會重新調整,把能量用在該修復的地方,不僅精神清楚、身體輕盈,甚至連情緒也會比較穩定,就能得到更專注、更有精神、更健康,甚至更長壽的結果。
張家銘接著表示,近期來自《Nature Aging》、《Science》和《Science Immunology》期刊的重要研究都指出,關鍵原因在大腦的「感覺」,只要大腦以為你還沒吃飽,身體就會進入一種修復、延壽的節奏,所以我們不一定要挨餓,只要讓大腦有「節制」的感覺,就能喚醒身體的內建保養系統,進而啟動一種自然的抗老機制。
不少民眾可能會擔心「餓會不會讓身體變虛弱?免疫力變差?」但其實答案剛好相反,在老鼠的研究中顯示,保持輕微飢餓狀態時,牠們的肝臟會開始調節免疫反應、血液裡的發炎細胞變少,整體進入一種比較安靜、不過度反應的狀態!這也說明「飢餓感是一種調節,而非警報。不會讓您垮掉,而是能慢下來修好自身系統」。
張家銘也分享了幾個生活中的實用小技巧:
◇每餐吃少一點點就好:不需要吃不飽或是吃到撐,只需要讓自己在下一餐前有一點空腹的感覺。
◇試試輕斷食:每天空腹12至16小時,晚餐吃完後不再進食,隔天早餐稍微延後一點吃,讓大腦習慣「我不是一直都在吃東西」。
◇早餐不用急著吃,起床先活動一下:醒來先喝點水、伸懶腰、散步一下,再決定早餐,能拉長空腹時間,還能讓身體學會調節飢餓與能量使用。
◇偶爾用豆腐、豆漿、堅果來代替肉類:偶爾這樣做,可以降低異白胺酸(Isoleucine)的攝取,異白胺酸一少,大腦會產生「還沒吃飽」的訊號,就能啟動延壽機制。
◇少看美食節目:太多食物畫面、香味、包裝設計會讓大腦誤以為自己吃過,結果反而更餓、吃更多,試著讓感官安靜一點。
◇放下手機,專心吃飯:專心吃、細嚼慢嚥,大腦才有機會「認真感受到飽足」。